石油事关国家安全。实现深层的油气突破,成为实现中国石油资源接替目标的主要手段之一,深井超深井及非常规钻井技术的快速发展则是最重要的实现方式,而钻井液技术是保证安全、快速、高效钻井的关键。
早在多年前,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高级专家、中原石油工程公司钻井工程技术研究院总工程师王中华,就围绕非常规钻井的需要,着手开展油基钻井液及页岩气水平井水基钻井液研究,油基钻井液已普遍应用,水基钻井液也在现场应用中初见成效,有力助推中原钻井成功钻探世界海拔最高井、亚洲第一深井。
“钻头不到,油气不冒。深井、超深井钻探,可谓深一分、难一分,深一分、险一分。”王中华说。
“铁人”精神,是我的动力
在中原石油工程公司钻井工程技术研究院的一间实验室里,陈列着一瓶特殊的样品:AMPS。通俗地说,AMPS是一种新型、高纯度的有机化工单体,化学名称为高纯度2—丙烯酰胺基—2—甲基丙磺酸。
AMPS的诞生在中原油田的油化科技史上是一件具有特殊意义的事。专家们称它“在推动油田化学品的发展方面,起到了革命性的作用”。
1999年7月17日,在厦门召开的全国第七届工业表面活性剂学术会议上,一位30多岁的年轻人走上主席台,宣读《2-丙烯酰胺基-2-甲基磺酸多元共聚物研究》学术报告。全新的思路,精辟的见解,科学的论断,赢得了200多名中外专家学者热烈的掌声。绝大多数与会代表还清楚地记得,在1998年青岛举行的第六届年会上,也是这位年轻人精彩的报告,给大家留下了不能忘怀的记忆。
这个年轻的学者就是王中华,当时已经是中原油田钻井泥浆技术研究所的总工程师。中原油田钻井泥浆技术研究所是中原石油工程公司钻井工程技术研究院油田化学研究所的前身。
现年53岁的王中华衣着朴素、性情随和,处处透出他的憨厚和淳朴。但翻开油田科技发展的历史档案,上面记载着他的科研成果和学术成就,却是那样的光彩耀眼:
他主持的羧甲基淀粉生产新工艺、SAF油井水泥减水剂研制,获局科技进步二等奖。
他主持的磺化单宁降粘剂研究,获河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他主持研制的高纯度2-丙烯酰胺基甲基丙磺酸(AMPS),生产工艺属国内首创,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河南省高新技术产品,国家级新产品。
气体钻井可循环泡沫技术不仅填补了国内空白,同时创新形成了强抑制、强吸附、强包被成膜泡沫液体系。
他主持的《乙烯基磺酸盐及钻井液体系研究》,由于独特的分子设计,其抗温抗盐效果,使泥浆处理剂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属国内首创。
他研制的油井水泥减阻剂(SAF)和有机化工单体(AMPS),均填补国内空白。
……
粗略地统计一下,截至2000年,王中华先后取得科研成果20多项,其中8项通过省部级鉴定,3项获省科技进步奖,十多次获得局科技进步奖。
王中华还积极开展学术活动,撰写论文、技术报告250多篇,在国家级、省部级学术刊物公开发表的有220余篇,100多万字。世界权威的化学杂志《美国化学文摘》和石油杂志《美国石油文摘》摘发王中华论文20篇。在因特网上多个数据库存中可以查到他署名的学术论文260余篇。2001年4月,他主编的《油田化学品》由中国石化出版社出版,受到同行专家的一致好评。他又受命主编《油田化学品实用手册》,这是一本较有权威性的工具书。国家科技部的有关领导听了王中华的学术报告以后,称赞他这位中国化工学会会员是“很有发展前途的年轻科学工作者”。
王中华以“铁人”精神从事科学研究,为油田的勘探开发做出了重大贡献,多次受到上级有关部门的嘉奖。他先后获得全国劳动模范、河南省劳模、五四青年奖章、中原油田劳模、十佳文明员工、优秀共产党员、优秀青年知识分子等60多项荣誉称号。
科研,是我的生命
王中华取得如此丰硕的科研成果,与他着魔般地工作分不开。
“每天早上7点之前,他肯定已经在办公室了。周六和周日从来没见他休息过。”从 1991年就跟着王中华一起干的孙举说,这么多年,没见他改变过。
熟悉王中华的职工群众一直称他为“着魔式的科技攻关者”“新一代铁人式的科技工作者”。
1985年,王中华毕业分配到中原油田,从事钻井液研制工作。钻井液俗称泥浆,被喻为“钻井的血液”。中原油田的地质复杂,油藏埋藏深、温度高、含盐量大,属特低渗透型断块油田,对钻井液质量技术要求非常高,不同的区块油田,对钻井液质量技术要求非常高,不同的区块、同一区块不同开发阶段,各自需要的泥浆都大不一样。要让泥浆既压不死井,又能保障钻机安全,必须迅速解决泥浆技术质量问题,才能遏制住井喷和泥浆压死油井的现象发生。正处于高速开发的中原油田,首要的科技任务就是研制适合本油田复杂钻井特点的泥浆药品了。而这一重担恰好落在刚刚年满20岁的王中华肩头。
“科研,就是我的生命。总觉得时间太不够用了,那么多读不完的书籍资料,那么多面做不完的化学实验。”王中华回忆当年刚参加工作时,油田生产中不时冒出难题等待解决,他没法按部就班去工作,只能“只争朝夕”。
1989年,王中华主持进行SAF油井水泥减水剂的研究。当时国内没有可借鉴的资料,他查阅了许许多的外文资料,做了2万多字的阅读笔记。酷暑之中,他每天都进行五六套试验,最多时,同时开动4台反应设备,在仪器旁一待就是几个小时,甚至是十几个小时。
王中华当时做的实验不仅受有毒气体侵害,还有爆炸的危险。一次,他在进行中试试验中,突然一个反应釜喷出了大量的甲醛气体,霎时弥温了整个车间,随时可能发生的爆炸威胁着在场每个人的生命安全。王中华让几十名试验人员迅速撤离现场,自己却勇敢地抓起冷水管向反应釜冲去。在强大的冷水流的冲击下气体慢慢收拢了,王中华不担控制了爆炸的发生,而且取得了试验的第一手资料,为中试成功迈出了至关重要的一步。经过刻苦攻关,SAF试产取得了成功。由全国10多名专家参加的科技鉴定会认为:此项产品与工艺属国内首创。
王中华在一种新产品研制成功后,总是来不及放下庆贺的酒杯,就瞄准新的目标,去攀登下一个新的高峰。在长期钻井现场观察和地质资料研究中,他一直在琢磨一个问题:能否研制一种化合物,能够提高耐高温、抗盐的能力,用来大幅度提高泥浆药品的适用性能。后来,一个大胆的构想逐渐形成,他要用高分子聚合方法寻找这种理想的化合物。
为了寻找自己理想中的化合物,王中华调动自己的知识储备,求教大学时的老师,借鉴国内外高分子化学研究的最新成果,与课题组的几名成员连续奋战四个春秋,经过无数次失败,终在1994年研制成功了一种有机化工原料单体——高纯度2—丙烯酰胺基—2—甲基丙磺酸(AMPS)。这一代表水溶性高分子单体的最新成果,1996年被评为国家级新产品。该产品作为基础化学原材料,被广泛应用于石油化工、制药、纺织印染、水处理等17个领域,创造了极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AMPS作为一个标志性的开端,王中华从此将全部的精力投入科研。此后,他的科研成果陆续诞生:“乙烯基磺酸多元共聚物及钻井液体系”项目在中原油田应用了,开创了复杂断块油田钻井泥浆应用的新局面;耐高温、抗高盐的三次采油聚合物驱油剂这一成果,突破了高温高盐油藏难以用化学方法驱油的禁区;适用于页岩气开发的油基钻井液体系,为国家级页岩气示范区涪陵页岩气田开发有力助推的同时,也实现了国内油基钻井液广泛应用突破……
名利,是我的包袱
随着王中华的名气越来越大,前来找他咨询技术的人和单位也越来越多。深圳的外企以年薪上百万、汽车、别墅等优厚待遇聘请他;北京的专家让他去读硕士、博士,并许诺把他和妻子的户口都迁入北京,还分他一套高工住房……可王中华谢绝说,“名利对我来说是包袱,更是腐蚀剂。”
熟悉王中华的人都说,只要王中华愿意,他肯定是中原石油工程公司的首富,因为他的每一个科学配方都能带来丰厚回报。
在中原石油工程公司钻井工程技术研究院的一间办公室里,王中华像往常一样,不到7点就到了办公室。
办公室分成两个小间,外面是一个大书桌,上面整齐地堆着几摞书刊杂志和报纸。里面是王中华办公的地方,桌子上摆着一台电脑,案上也是满满地书刊杂志。
学习、工作,是王中华每天都必备的活动。尽管他现在已是油化界的元老和专家,但他还是孜孜不倦地学习和钻研。“你无法延长生命的长度,却可以把握它的宽度。”
在对待个人的名利方面,王中华十分超脱。为了培养扶持更年轻的同志,他亲自选题立项课题,比如像《乙烯基酸多元共聚物及钻井液体系的研究》这样1998年局重大科技攻关项目,他都主动把项目长让给助手,自己只做技术指导,调动广大科研人员工作的积极性。只要不是自己主持研究的项目,在技术报告上从不让署自己的名字。
从2006年开始,王中华很少亲自动手做实验,“把机会让给年轻人。”
不过,实验室有什么事,技术团队们还是离不开王中华的指点,他也乐意与他们交流。
“虽然王总不再做实验,但我们现在做的实验,他都几乎做过,所以我们实验室里遇到的问题,他一听就知道咋回事。”孙举说。
2016年12月,王中华出了两本书——《钻井液及处理剂新论》、《钻井液处理剂实用手册》,前者是侧重理论,后者侧重应用性。这两本书,是王中华工作以来的经验和技术总结之作。
“为了减少路途往返浪费时间,近几年,我很少参加国内有关的学术会议,埋头做科研才是根本。”王中华说。
提起生活中的王中华,有不少人说他傻,王中华总是嘿嘿一笑:“人什么方面都太精了,事业上就难有长进了。傻点有啥不好?”
王中华这么做事,这样做人,究竟是为了什么呢?王中华说,人活着就要葆有一种精神,追求人格上的完美。只有积极向上,奋斗进取,才能无愧于一个共产党员的光荣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