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遗产保护”这个概念,乍一听觉得冷门,再一想又感到熟悉亲切。浏览《中国工业遗产保护名录(第一批)》,就像快速放映一部中国工业史纪录片:江南机器制造总局、汉阳铁厂、胶济铁路、第一汽车制造厂、武汉长江大桥、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从清末洋务运动的官办企业到新中国156个重点项目工程,不论退役还是在役的,都是我国近现代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它们曾经辉煌,然而在不断加速的城市化进程中,那些老旧的厂房、设施、遗迹显然无法在寸土寸金的商业市场和谐自处。清华园站停运的消息犹在耳,但我们能做的不过是发起一场微不足道的纪念,然后太阳照常升起。而且,停运的清华园站其实已非京张铁路“原配”,老照片里那个古式砖墙城楼,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退役了,藏匿于“宇宙中心”五道口林立的高楼夹缝里,风雨飘摇。
枯树新芽,自然规律,这是客观事实,却不是主观借口。城市发展从来就不是一味的破旧立新,也绝不能简单粗暴地视工业遗产为绊脚石。首先需要明确,那些对中国近现代工业技术的进步、转移、扩散起到过重要作用的遗产,无疑体现了技术发展对历史进步、社会变革的重大影响。这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技术价值,是工业发展不可或缺的历史积淀。
还需坦然面对的是,我们本土并没有工业传统,近代中国工业的篇章是被西方的炮火轰开的。在资质先天不足的情况下,工业遗产价值之于我们的影响应该更为深远。从这个意义上讲,那些承载过使命、记录了我国工业历史的建筑和遗址,其文化价值亦不可谓不重要。特别对于我们来说,积累工业化底蕴,真是怎么强调都不过分。
在城市化和工业化相生相伴的发展过程中,工业遗产就像一道底色,影响着一个国家的气质。相信工业文明的崇拜者都会喜欢伦敦。行船泰晤士河,岸上摩登的现代化楼宇和沧桑的工业时代早期建筑错落有致,新老相宜;漫步伦敦街巷,随处可见工业文明留痕,让人由衷赞叹这个发起工业革命的帝国之伟大。印象最深的是伦敦塔桥地下的一个小型博物馆,展陈过去升降桥面的蒸汽机机械构造原理。个人以为,恰是工业遗产赋予了伦敦迷之魅力。现代化和工业“遗老”,明明可以一团和气,携手共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