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02月05日 星期一
华侨之乡有个“华侨板”
挂牌企业达四百九十二家 解决侨商融资难题
本报记者 叶 青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新时代新气象新作为 

    “公司通过汕头华侨经济文化合作试验区里的‘华侨板’,成功融资了3000万元,助力企业扩大生产的同时,也解决了公司资金周转困难问题。”

    最近,侨资企业宏俐(汕头)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率先品尝到了试验区的政策甜头。公司董事长张优胜说:“‘华侨板’为我们提供了对接多层次资本市场和面向全球的金融创新服务窗口。”

    张优胜大力点赞的“华侨板”是全国首个以华侨为核心概念的区域股权交易市场,于2015年9月在汕头华侨经济文化合作试验区创设,旨在为境内外侨企侨资提供各类股权融资、债权融资、财务顾问等服务,为企业解决融资难题。

    汕头因侨而兴,独特的华侨人文“枢纽”地位,使之成为“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节点。2014年9月,国务院正式批复同意在汕头经济特区设立华侨经济文化合作试验区。同年12月正式挂牌成立。这是我国首个迄今为止唯一一个以“华侨”冠名的华侨经济文化合作试验区。

    截至2017年9月,试验区起步区基础设施建设累计投入221.02亿元,登记注册企业926家。已投资落地建设产业项目18个,总投资额360亿元。占地251亩的泰盛科创园重点建设科创产业服务综合体,计划引进各类创新企业300至500家,年培育中小板和创业板上市企业3至5家。

    “希望汕头能借助试验区这个载体,在华侨金融服务、国际采购和物流服务等方面探索改革。”试验区建立之初,泰国正大集团董事长谢国民提出自己的建议。

    “华侨板”的设立积极回应了侨商们的期待。“‘华侨板’设立初衷在于‘引进来、走出去’,引侨资入汕,推动优秀企业走出海外,并帮助企业融资。”广东金融高新区股权交易中心“华侨板”汕头运营中心总经理林峰表示,汕头大部分企业是由家庭式小企业成长起来,企业融资渠道单一。“潮汕老板不喜欢和政府打交道,嫌麻烦,这就造成了出台的各种利好政策、条例,企业都不知道。我们也希望以此为抓手解决这个问题。”

    在“华侨板”挂牌企业,融资后可得到奖励,其中的科技型企业还可申请利率贴息……一系列利好政策的出台,促进了企业健康生长。“华侨板”的溢出效应正在加速释放。

    截至2018年1月,“华侨板”累计挂牌企业492家,其中8家成功转板到“新三板”,2家增资扩股4119万元,改制转板功能和融资通道功能日益显现;广东华侨金融资产交易中心、华融华侨公司、基金公司、“政银保”等华侨特色金融产业不断涌现;建设中的东海岸新城科创金融中心成为试验区的亮点。

    投资6.9亿元的潮商中心大厦建成后将成为全球潮商和海内外潮属社团共同总部基地。该项目从接手、申报到挂牌,仅用了12天。

    在汕头市政府下放首批行政管理事项60项审批工作后,试验区在推行审批机制改革创新上下功夫,以“三个马上”(即马上办、马上就办、马上办好)服务理念为指引,实行“一工作日”审批制。

    “有政府支持,企业才能发展得更好。通过试验区建设,亲身感受到了政府部门在以实业心扶持企业发展。” 张优胜透露,今年将启动产业园区的二期建设,建成年产120万平方米的智能化生产线,预计未来五年公司增长率超30%。

    试验区管委会相关负责人表示,试验区将继续做深做透“华侨板”,试水跨境金融中的股权置换方式,提升试验区投资环境和金融软实力,为新时期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对外开放探索新路。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