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01月24日 星期三
山东农科驿站: 推倒农技推广最后“一堵墙”
本报记者 王延斌通 讯 员 王钟伟 武 军
依托农科驿站,徐明举(右二)在指导农民修剪果树。
武军摄

    典型派

    蓝色的浆果蓝莓甜酸可口,受到市场追捧。但它“好吃难伺候”,一是水分到位,二是阳光充足,两者缺一不可。这难坏了山东曲阜农民孔凡来。关键时刻一个“小屋子”为他解了围。

    前不久,科技部副部长徐南平到山东调研,留意到山东地界上这种随处可见的“小屋子”。他说:“解决农民问题的当务之急不是技术开发问题,而是先进技术的推广问题和农民培训问题。”

    解决这两个问题,正是这个“小屋子”——农科驿站的拿手绝活。眼下,以集农科研发、农技推广、精准扶贫、职业农民培养、成果转化为一体的农科驿站已在山东遍地开花,并结出累累硕果。

    农业孵化器,带农民在家门口脱贫

    正是冬天最冷的时候。一大早,泰安市高级农艺师李圣龙便赶到临沂市旧寨乡龙山村的果园里。

    来自旧寨乡和周边村镇的300多位果农将他围了个里三层外三层。通过高音喇叭,李圣龙将大樱桃修剪的“独家绝招”和盘托出,果农大呼过瘾。但此次旧寨之行,李圣龙是带了任务的,他不仅要在“小屋子”里呆上几天,接受乡亲们的咨询,还要以眼前果园遭遇的难题为课题、以“小屋子”为实验室攻关项目。

    长期以来,报完奖后的农业成果往铁皮柜里一锁,“睡起大觉”。缝合科研和生产“两张皮”,需要农科人把实验室搬到地头,把论文写在田里,农业科研从立项到研发推广,要更精准聚焦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让“高大上”的科研接地气。

    这是农科驿站解决的问题之一。外表上看,这处70平方米的“小屋子”,专家工作室、科普培训室、专家休息室、实验工具室、简易厨房一应俱全。实质上,它通过体制机制的梳理,让市场主体发挥主导作用,以农民的需求为起点,让企业在需求导向下,对专家成果进行就地转化。

    把贫困县打造成“第二个寿光”,可能吗?在贫困户扎堆的菏泽市巨野县,看天种菜是祖辈传下来的规矩。没什么风险,也挣不着什么钱。前些年,扶贫款一家一户地发,却老是脱不了贫。改变从农科驿站开始。

    有专家坐镇的农科驿站,引入了测土配肥的“云农场电商”。他们不但提供产前农资供应、产中农技科学管理,还与“云菜园”网络电商结盟提供产后农产品销售服务。科技创业、扶贫就业、技术推广,农科驿站的种种服务让种了一辈子地的农民第一次见识到了什么是孵化器,什么是高科技农业。

    让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让市场发挥主导作用,贫困县发生了变化:人均年收入超过了4500元,盼了几十年的脱贫梦就在家门口实现了。

    目前,山东拥有360多家农科驿站。在这里,“做给农民看、领着农民干、带着农民赚”不再是一句漂亮话,而是科技人与农民兄弟正在践行的生动事实。农科驿站不空,其“内在黏合剂”是农科驿站的发明者山东省科技厅的体制构架:有制度保障、经费助力、项目支持,这就调动了科特派——或者企业,或者科研院所的积极性,让他们铆足了劲瞄准成果转化。

    至于效果如何?农民兄弟说了算。这是山东省科技厅考核农科驿站的主要指标,正所谓“不看广告,看疗效”。

    玩转互联网,让高科技“傻瓜化”

    韭菜出现倒伏,这难坏了德州齐河的胡大爷。

    农民是现代农业的主体,但教授专家发明的成果往往太过高大上,种地“老把式”看不懂,用不了,这直接导致农技推广难度加大。但需求还在,如何将高科技“傻瓜化”?

    山东农业大学女硕士生李丰毕业后,回到泰安市泰山区亓家滩村创业,依托农科驿站,发挥自身专业知识和农业信息资源,推动了亓家滩村与泰山林科院、山东农业大学的有效互动,促成了山村农户与农业新品种、新技术的衔接。

    临沂费县有上千个村子,专家一对一的口口传授效率太低了。科特派徐明举脑子活,他从传统的办培训、发材料、通过村里大喇叭讲技术,跳出来,探索借助新媒体和网络通讯手段扩大受众群、提升精准扶贫力度。

    “山楂修剪技术怎么学?简单地说就是一个‘裙子’加一个‘帽子’,下层剪得像裙子,上层剪得像帽子,中间用主干串起来。”这种形象性的技术传授出现在徐明举创办的国内首家能进行果树技术直播讲座的果农乐微课堂上。

    徐明举自豪地对记者说:“自2011年开始直播果树讲座以来,已进行讲座1200期,收看直播的果农达30万人次,建立果农乐QQ群20个,微信群30个,已有学员12000人,建立了果农乐、县党代表工作站微信公众号,粉丝3万人。上传至优酷、土豆、腾讯视频及新媒体讲座视频点击播放达3600万次,由此带动两万多农户脱贫。”

    老百姓说,徐明举的课形式灵活多样、生动形象;专家们说,他利用电脑制作果树多媒体课件,果农看着形象直观,接受新技术就快;熟悉老徐的朋友们说,他从大山走出去求学,而后回归家乡反哺乡村,他的腿上带着田间的泥土,像费县的石头,扎扎实实。

    冒严寒战酷暑,徐明举还将果树科技做成电视节目,放在央视播,放在省市县电视台播,还利用微信平台做成《老徐带你逛果园》、科技厅科技扶贫节目,观看数量达到了160万人次。而他操刀的网络媒体间接培训的果农达10万余人次,辐射果园面积200万亩,推广果树新技术30项,为各地贫困果农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贫困户与互联网,这对看似相隔十万八千里、八杆子打不着的名词在农科驿站里结成了对子。

    无独有偶。“小蘑菇”长成80亿元大产业的故事,发生在济宁邹城福禾菌业农科驿站。

    色泽温润如玉,晶莹剔透,洁白无暇,这是福禾菌业农科驿站引进吉林农大李玉院士团队选育的食用菌新品种“玉木耳”。一经推向市场,当年便实现销售收入7000万元。现在,得益于当地农科驿站梳理出的“高校+科研院所+龙头企业+农户”的新型运行模式,在省农科院等专家指导下进行食用菌新品种和新技术的本土化转化,当地的蘑菇产业已经成长为80亿元的大产业。

    近年山东农业连续增产,提高价格、增加补贴两大政策工具发挥了关键作用。但要继续增产,老办法不一定奏效。一方面,国内主要农品价格高涨,继续提价会遭遇世贸组织规则和高成本的“天花板”;另一方面,农品生产也被扣上了生态环境和资源条件这两道“紧箍咒”,如何破解?别无他途,只能从科技上做文章。

    探路科特派服务农业新模式,山东的农科驿站做出了解答。

    相关链接

    农科驿站:把企业、专家和农民捆绑在一起

    如何发挥科特派的聪明才智,并让其沉到基层、留在田间,带动农民致富?针对上述难题,2016年9月,山东省科技厅在国内首创科技为农新模式——农科驿站。它采取“线上咨询与线下服务”相结合的方式,通过制度将人才吸引到田间地头并“固化”下来,试图打造一批集农科研发、农技推广、科技精准扶贫、农村乡土人才培养、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等功能于一体的新型农业科技服务平台。

    与其他地区以政府主导的科特派模式有所不同,农科驿站发挥市场主体力量,通过政策将企业、专家、农民三者利益捆绑在一起,发挥三者的主观能动性,以确保科技扶贫的实打实效果。这直接体现在数字上:在申报建设的460家农科驿站中,依托企业或专业合作社建设的占428家。

    在农科驿站里,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科技型企业科技特派员集中于此,深入农业生产第一线,实地考察农业环境、发展规模、农户种植情况、农民在日常生产中遇到的问题等,运用互联网、微信、有线电视、热线电话等信息手段,开展农业科技在线服务,放大科技特派员服务范围和效果,带动周边农民增收脱贫。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