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何星辉
科技创新不玩花架子,而是着眼于聚焦同步小康、聚焦重大需求、聚焦国民经济主战场,从顶层设计开始,彰显出科技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
这是贵州省所走出的一条差异化创新之路。
去年以来,贵州省科技厅围绕着省里“大扶贫、大数据、大生态”三大战略行动,通过启动“黔灵计划”、实施“技术榜单”和“两制双返”,立足需求,破解“痛点”,力争以差异化创新模式,在大数据、军民融合等行业和领域形成领先优势。
在贵州省科技和知识产权工作会议即将召开之际,科技日报记者深入采访,试图对贵州“差异化创新”模式进行解读。
聚焦同步小康 新模式激活“造血”功能
作为中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贵州省已经到了决战决胜的关键时刻。多年的扶贫经验充分证明,只有以产业带动发展,脱贫才具有可持续性。从一开始,贵州的科技扶贫就牵住了这个“牛鼻子”,直抵“造血”功能建设。
去年以来,贵州省科技厅根据省里的战略部署,在全国首创了“两制双返”制,为科技扶贫注入了新机制和新活力。在食用菌和家禽领域,贵州省科技厅投入近3000万元,组建了4家“两制双返”合作社和技术公司。
“两制双返”制之下,农民专业合作社联手农业科技公司实现一体化经营和规模化效应,农业科技公司为合作社提供研发及技术服务,农民专业合作社广泛吸纳贫困户参与其中,合作社将70%利润返给农户,科技公司将70%利润和股票期权返给科技人员。
全新的分配机制,让加入合作社的贫困户和提供服务的科技人员,在利益上得到了最大限度的保证,双方的积极性都被调动起来了。
如今,在剑河县试点,“两制双返”制正开展得如火如荼。而贵州省科技厅也从智力、资金、技术、干部、项目全方位帮扶,引导贫困群众入股参与专业合作社,发展林下养鸡。去年,入股贫困户年终户均分红超过3000元,脱贫“造血”功能初步显现。
聚焦重大需求 新机制破解发展“痛点”
离开了社会现实需求,而去奢谈什么科技创新,无异于痴人说梦。科技创新,必须立足于重大社会需求,破解发展中遇到的“痛点”,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近年来,贵州省以大数据筑巢引凤,谋求弯道取直。但随着大数据产业的发展,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等问题日益凸显。为此,贵州省科技厅打破常规,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绘制了包括“公共大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在内的三个“技术榜单”,面向全球寻求技术解决方案,并为每个榜单提供1000万元的科研资金。
由于不受区域限制,瞄准社会大局,瞄准重大需求,改变了过去科技经费投入撒胡椒面的做法,减少甚至不设论文考核指标,“技术榜单”一出,立即引发国内外广泛的关注,“智力收割机”作用立刻凸显。数据安全方面的权威专家、有着长江学者和“杰青”头衔的北京邮电大学杨义先教授参与竞榜,并通过省人才专项全职到贵州工作。
在大数据领域,贵州省科技厅还通过实施“黔灵计划”,加快建设“黔之灵”计算装置,形成每秒千万亿次计算能力,申建国家超算中心;推动大数据领域基础研究和应用技术方面尽快取得突破,加快创建公共大数据国家重点实验室;推动大射电、大数据、大旅游协同发展,积极争取SKA亚洲区域中心落户贵州……去年,贵州省在大数据领域组织实施科技项目,累计投入资金12897万元,至今累计建立院士工作站5个,引进院士及其人才团队10人。
聚焦国民经济主战场 新支撑助推融通发展
新常态之下,贵州也和全国一样,进入新旧动能转换、经济发展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在这其中,融通发展和转型升级,离不开科技的创新引领和支撑作用。
去年,贵州省科技厅在军民融合领域表现抢眼,先后与遵义市及安顺市携手,推进研发小型商业运载火箭和大吨位无人运输机,依托省机电院启动“装甲车辆再制造”项目,力图依托航天军工在贵州省内的人才资源和技术储备优势,打造军民融合的龙头工程。
针对企业这一市场创新主体,贵州省科技厅结合省里“千企改造、千企引进”工程,以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两轮驱动,大力培育发展创新型领军企业、科技小巨人企业和科技种子企业。未来5年,贵州省计划以拳头产品壮大科技型企业,培育5家以上指数型增长的独角兽企业、20家以上井喷式增长的瞪羚企业,10年后形成一批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型领军企业。
在科技创新支撑之下,贵阳国家高新区进入全国50强,安顺高新区升格“国家级”,贵州科学城建成投用。去年,贵州省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近4000亿元,高新技术产业化指数在全国排位升至第11位,连续多年保持20%以上的增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