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4日,日出追月定都阁。李鹏摄 |
光谱志
在人们的印象中,月亮似乎晚上才会出现,在太阳落山了才会被注意到。其实不然,在一个完整的朔望月周期中,也就是从新月到下一次新月的间隔时间(约为29.5日),月亮除了望月(农历十五或十六甚至十七最圆的时刻)和太阳“天各一方”、初一完全看不见外,其他时间都可以在特定的时间段看到日月同辉的景象。
月亮做为地球最近的天然卫星,围绕地球旋转。由于潮汐锁定的缘故,月球的一面永远朝着地球上的观测者。而通过月相的变化,我们能知道每天的什么时刻能看到月亮,白天哪个方位能看到日月同辉。
一个完整的朔望月周期大致分以下阶段:朔月、新月、上弦月、望月、下弦月、残月、朔月。在朔月阶段,月亮位于太阳和地球的中间,由于月球向着地球的一面完全没有被太阳照到,所以在此阶段全白天,月亮和太阳同步升起落下,肉眼几乎是看不到月亮的(日食除外)。从初三到望月阶段,月亮偏离太阳东侧越来越远,升起时间逐渐落后于太阳,所以在农历上半月,月亮都是在白天升起,黑夜落下;到了望月(圆月),地球位于月亮和太阳中间,太阳西落,月亮东升;过了望月阶段,月亮开始回归靠近太阳,会在晚上升起,天亮后还挂在天上。越接近残月状态,月亮距离太阳西侧越近,被照亮的部分越少,直到月亮回归朔月状态,一个周期结束。
另外,由于地球、月亮及太阳之间的距离关系,月亮和太阳每天升起和落下的时间有很大差异。在相同地理位置,太阳每天升起、落下的时间相差仅1分钟左右,方位角四五天才偏移1°左右。月球就不同了,每天升起的时间就相差了50多分钟,升起落下的角度每天偏移近3°—4°。
由此可知,拍摄日月同辉的最佳时刻是每个农历的初三到初四日落后、廿七廿八日出前。这个时段,月牙亮度足够,距离太阳又比较近。在日落或日出的恰当时机,有可能完成一次日月同辉的完美捕捉。同时,通过一些天文模拟的APP,例如Stellarium、Planit!等,了解日出月升的时间及方位角,可以做到有的放矢,确保出片率。
1月14日,正值农历廿八。为捕捉到日月同辉,凌晨3点,笔者从北京城区出发,来到600米高的定都峰。脚下的雾气若隐若现,正好遮挡了城市灯光,以及太阳耀眼的光芒。基于前期调研,我们确认月亮会在日出前两个小时升起,与太阳的距离比较接近。笔者计划在照片中分别拼出两个串像——月亮串像和太阳串像,展示同一个地景不同时间的景象,形成日出追月的图像。
拍摄此种场景,光圈的把控至关重要。笔者决定使用光圈优先的拍摄模式。相机会在环境暗的情况选择比较慢的快门,而在环境变亮时自动缩短曝光时间,以保证照片不会过曝。月升时天比较黑,曝光比较长。天亮后曝光缩短,月亮与天空的亮度差距变小,月亮也慢慢变成一个月牙了。月亮从镜头中消失后,太阳逐渐进入画面,此时快门继续缩短,直到相机被刺眼的阳光逼到极限。至此,一次完美的日月同辉拍摄计划顺利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