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01月18日 星期四
高冷研究借“曙光”开疆拓土
中科曙光充当中科院创新技术落地“前哨”
本报记者 刘 艳

    1月15日,曙光信息产业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中科曙光)披露2017年业绩快报,该财年实现营业收入62.94亿元,同比增长44.3%,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为3.05亿元,同比增长35.9%。

    自上市以来股价一路狂奔,领涨中国科学院(简称中科院)系板块的中科曙光如同中科院技术孵化、研发落地布局的“前哨”,正在利用资本的力量,从市场需求出发加速中科院创新技术的产业化进程,使中科院的技术资源实现了市场—资本—技术的有效对接。

    中科院孵化高性能计算

    很多特别高冷的科技公司都依托高校而生,中科曙光则脱胎于中科院。从某种角度看,这是中科院将高性能计算的研发成果借中科曙光推向了市场。

    1993年,依托国家“863”计划,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中科曙光董事长李国杰带领研发小组,研制出了我国第一台SMP(对称式多处理机)结构计算机——曙光一号。

    紧接着,美、英、日等发达国家组成的“巴黎统筹会”组织就宣布解除10亿次高性能计算机对中国的禁运,长达几十年外国巨头的技术封锁变得“没有必要”,中国高性能计算自主研发之路由此开启。

    “上世纪80年代超级计算机作为一个国家的战略装备,其意义几乎可以和两弹一星同台比较。”中科曙光总裁历军说。

    谈到这段经历,很多中科曙光的老人常感慨“拼搏”带着时代的烙印,据说曙光一号问世的整个过程只投入了200万元的经费,与发达国家企业动辄几亿、几十亿美元的研发经费相比,堪称传奇。

    如果将“突破封锁”定为努力的目标,就不会有今天的中科曙光了。李国杰院士希望中国的自主技术可以产业化,希望在中国出现IBM、惠普一样的国际计算机产业巨头。遗憾的是,曙光高性能计算机(HPC)在市场上“叫好不叫座”,国内用户对国产设备信心不足,1995年到1997年,曙光一号、曙光1000仅分别售出三台。

    显然,如何运营一个公司对李国杰院士是个挑战:“企业家要有很强的风险承担能力,他所应具备的素质,跟学者完全不一样。”

    2001年,年仅33岁的历军被李国杰院士“钦点”为曙光集团总裁。在时任中科院计算所所长的李国杰院士的支持下,历军带领他的团队顶着“向死而生”的压力走过了重组、迁址、市场竞争等多次困境。

    做中科院科技成果转化的桥梁

    2017年4月18日,中科院副院长、党组成员相里斌一行赴中科曙光工作调研,相里斌对中科曙光在协同创新、产研融合方面的“率先行动”赞赏有加。

    相里斌表示,中科院拥有强大的技术资源优势,蕴含着一座座技术产业富矿,希望中科曙光在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基础上,以加速推动科研成果的技术转移与产业化为己任,深入贯彻推进中科院《“率先行动”计划》,为最终形成“中科”品牌优势、共同实现市场价值作出应有贡献。

    作为中科院首个创新与产业化联盟——“中科院先进计算技术创新与产业化联盟”的理事长单位,在中科院创新链、产业链“两链嫁接”行动中,中科曙光冲在了前面。

    在这个平台的孵化下,中科曙光与中科院大气所成立了主要从事生态环境的实时监测和空气质量的实时预报等业务的中科三清公司;

    与中科院电子所成立了主要从事卫星遥感、空天大数据的深度加工和行业应用的合资公司航天星图;与中科院信工所联合研制安全服务器,开展安全大数据项目;与上海超级计算中心联合投资成立子公司,布局工业云和工业大数据。

    此外,中科曙光还擎起中科院“先进计算”和“智慧城市”的大旗,先后在贵阳、兰州、太原、徐州、福建等城市落地我国首批“先进计算中心”,与昆山、青岛签订智能计算与智能制造领域的战略合作,在全国40余个城市建设城市级的云计算中心、提供近千项政务与民生应用。与此同时,曙光大数据“百校工程”业务发展迅猛,“百城百行”数据神经网络的布局初现规模,我国大数据挖掘与分析能力偏弱、综合能力不够高等问题渐次得到解决。

    谈到中科院的孵化布局,中科院计算所所长孙凝晖认为,明星初创公司寒武纪与同门兄弟中科曙光的联手为中科院创新技术未来的产业化路径提供了借鉴参考。

    去年11月6日,中科曙光发布名为“Phaneron”的服务器,这是世界首款搭载寒武纪高性能机器学习处理器芯片(MLU系列)的推理服务器,主要面向深度学习在线推理业务环境,指向智能驾驶、安防监控、语音识别等领域。业内人士认为,这款芯片几乎就是为中科曙光的服务器量身而定,中科曙光的深度学习XMachine服务器全系列产品也同时支持寒武纪的智能处理器。

    兄弟同心,其利断金,目的只有一个,提速中科院系创新技术或研究成果的产业化进程。

    从学院派重镇走向更广泛领域

    量子计算、类脑计算、基因工程、C919国产大飞机、全球最大的射电天文望远镜FAST等一批国家级科技创新和重大工程,都有中科曙光先进计算技术的支撑。

    历军说:“曙光公司成立的初衷,就是要实现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发展,将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推动国家各个产业的发展。通过曙光的努力,让高性能计算变得和我们的生活更加息息相关,让HPC应用更加大众化、普及化,是我们肩上的责任和使命。”

    在20多年的发展中,中科曙光强调结合应用匹配研发,就像中科曙光副总裁沙超群所强调的:“中科曙光的产品跟应用结合,由场景决定。”在这个过程中,中科院很多院所的研发成果在与中科曙光的合作中得以落地,中科曙光借此获得更强大的市场拓展能力,而中科曙光也为中科院的研究提供了市场风向标,并反哺了中科院的研发。

    不仅如此,中科曙光已蹦跳出中科院的围墙,从“地球数值模拟装置”原型系统到支撑FAST天文数据解析,再到E级高性能计算机预研项目,为我国众多领域的科学研究提供了支撑,并走向了更多的行业深度应用,将高性能计算的应用场景从科学大数据拓展到更多大数据领域。

    据历军介绍,中科曙光正有序开展E级超算原型系统的研究。2015年中科曙光与中科院大气所等单位共同研发的地球数值模拟装置原型系统便是对E级超算技术的有效验证,该装置的建设对提高我国地球系统模拟整体能力有重要意义,填补了我国地球科学大数据实践平台的空白。

    天文学作为最先经历信息爆炸的科学领域之一,历来以数据量大、数据类型复杂见称。2016年9月25日,“超级天眼”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在贵州省平塘县大窝凼喀斯特洼坑中落成启用。“许多天文学家或多或少都曾因数据处理‘无机可用’而叫苦不迭。FAST项目则不存在这个问题。”历军说,“FAST在设计之中便将配套的超算中心规划在内,曙光就是共建单位之一。超算中心的接入就像给‘天眼’连接上了计算‘大脑’,将FAST探测到的未知信息处理成人类可解读的内容。”

    虽然至今中科院计算所还是中科曙光的实际控制人,但它孵化的中科曙光已从学院派重镇走向了更广泛的科研计算支撑和前沿应用领域。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