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小朋在青海新胜旗种植专业合作社为农民做技术指导 本报记者 张蕴摄 |
特有范儿
“老宋啊,这菜苗长得太慢是温控没做好,咱这育苗棚夜间温度必须保证在12摄氏度以上,要早点把草帘拉下来保温或者放置火盆增温。”
“豇豆的种子要水平放置在土壤里,不能这样立着放……”
1月5日,西宁市农业技术推广站高级农艺师、科技特派员胡小朋像往常一样,接到“求救”电话匆忙赶赴十余公里外的青海新胜旗种植专业合作社做技术指导。
农民牵挂的“技术达人”
谁也不知道,胡小朋刚下手术台几天而已……此刻本应卧床静养的他,牵挂的不是自己的身体,而是农民兄弟的田地。
“老伴儿埋怨我应该在家静养,可我闲不住啊,农民遇到技术问题哪能不管!”胡小朋笑言。
接连几场降雪,高原已是深冬,合作社积雪未消,一脚踩下去发出“咯吱咯吱”的声响。此时的胡小朋压根没把自己当病人,大步流星地走进一个又一个大棚仔细观察作物长势。
他记不得自己来过这里多少次,也记不得帮农民朋友解决了多少技术难题。多年来,“有难题找老胡”为他和帮扶的众多农民朋友们建立了亲人般的信任,这是身为一名科技特派员的使命担当,更是他心系农民脱贫致富的最佳写照。
农民的朋友“胡老师”,究竟是什么样的人?新胜旗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宋生荣道出了心声。“酷暑‘钻棚’,寒冬也‘钻棚’,这么多年,胡老师几乎每周都来帮种植户解决遇到的病虫害防治等技术难题,出差来不了时就用微信诊断指导,还经常给农民发灭虫药和肥料。胡老师对我们好,大家对他非常尊重。”
跟随胡小朋进入温棚,顺着他手指的方向望去,一排排嫩黄色的方形板挂在温棚上方,上面密密麻麻沾满了小虫。“你看,这就是灭虫黄板,是一种简单有效的物理灭虫技术,不同颜色对不同害虫有诱杀作用,目的就是减少农药使用次数。还有水肥一体化技术也正在西宁市推广应用,这都是技术含量比较低的‘小科技’,却能为种植户解决大难题。”
扶贫帮困的“技术能手”
人均耕地少、缺劳力;自然条件差、耕地干旱、产量低、农业收入低,交通不便,生产中缺乏农业技术......青海贫困地区脱贫任务艰巨,以科技力量“授人以渔”才是硬道理。担任科技特派员以来,胡小朋针对不同的致贫原因“对症下药”,引进航椒8号、翠顶西葫芦、津优35黄瓜等熟性好、耐低温、适应性广、抗病性强、商品性高的蔬菜新品种示范推广,指导农民使用新品种、新技术等先进农业科技新成果。
在胡小朋的指导下,门源回族自治县、互助土族自治县、湟源县推广示范种植荷兰豆3500亩,亩产增加18%,一年间,农民便增收了至少3万元。为互助县却藏寺村引进的蕨麻200亩,已成为当地贫困户增收的重要来源,平均每户增加收入4100元。
逐渐,蕨麻、荷兰豆种植在门源、互助、平安、湟源县逐渐发展成主要产业。产业有了,销路却犯了难。为此,胡小朋辗转联系销售渠道出售无公害蕨麻、荷兰豆,联系外省销售渠道大量收购蕨麻、荷兰豆,昔日贫困村在科技的助力下,一个个优势产业正在发展壮大中走出省门。
不仅如此,在他的指导下,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长宁镇西村和中咀山村全膜马铃薯亩平均产量达2165.7公斤,商品薯达68%,亩产值达1770元,带动81户贫困户致富。同时,带动中咀村成立大通县东丰种植专业合作社,合作社流转土地集中连片种植全膜马铃薯280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