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线对话
从一片荒无人烟的芦苇荡,到成为中国首家“国家科技兴海产业示范基地”,刚刚过完10岁生日的上海临港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缘何成长飞速?
“海洋高新技术的产业化是关系国家战略的巨大系统工程,必须依靠财政、金融等各方面全方位、多层次形成合力才能实现。”岁末年初,科技日报记者走访了临港海洋高新基地总经理王剑。
专注早期孵化 集聚海洋产业
王剑介绍,海洋高新技术之所以有别于其他高新技术领域而独立形成一个门类,与海洋本身的特点密不可分。由于海水的存在带来的一系列难题导致海洋高新技术的独特特征,使这种高新技术与其他工程技术相比,更多地依赖多方面知识的支持,更突显高、精、尖的特点,诸如空间遥感技术、现代声学技术、自动控制技术等都是形成其高新技术的基础技术。
“专注于早期研发和孵化,而不是整个产业链,这是临港海洋高新基地的使命所在。”王剑介绍,目前深海市场开发有限,并且一直被欧美国家所垄断,因而专注早期草根孵化尤为重要。
在“被称为海洋潘多拉魔盒”的海底金属矿产领域,以深海技术为核心的载人深潜器研制、作业型深海ROV以及深海资源开发是国际海洋产业开发的热点。在临港海洋基地,经过多年培育,目前已集聚了深渊科学研究、深海材料研发、彩虹鱼等“全海深”科考服务产业,以春和海洋科技等为代表的科考船产业,以及遨拓深水装备、中车SMD、DOE为代表的深海ROV产业等。以海洋观测为核心的海底观测技术研发、水下观测及声呐仪器、水面无人自动观测船以及卫星遥感测绘技术的应用等产业集聚,也为科学探索神秘的海底世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搭建“桥梁纽带” 对接产学研
海洋高新产业研发以高校和科研机构为主,但企业是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的主体。在双方的对接过程中,就需要“第三方”也就是园区基地进行平衡对接。
王剑说,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就成立了由30多个海洋机构参加的海洋联盟,这不仅为加固政府、海洋科技机构、企业间的伙伴关系提供了组织保证,而且对加速研究开发技术成果迅速形成产业化、商品化具有积极的作用。在长期孵化、培育和服务过程中,临港海洋高新基地也逐渐发展出一个多元化“桥梁纽带”组织——“上海海洋科技创新产业联盟”,致力于创造对接机遇,提供涉及行业、金融、政策等需求的综合解决方案。
由亨通光电与同济大学合资在临港海洋高新基地成立的上海亨通海洋装备有限公司,就是从技术合作走向产业全面合作的典型案例。
无止境的是对海洋的探索,不熄灭的是内心的火焰。王剑说,未来,基地将进一步对标国际知名海洋高新技术高地,建设成有国际影响力的海洋产业科技创新服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