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新气象新作为
原山位于山东鲁中山区,60年前,这里是一个连草都难长的石漠化荒山,森林覆盖率不足2%。而今天,呈现在人们眼前的是郁郁葱葱的近5万亩绿色森林,覆盖率达到了94.4%。60年,原山林场实现了从荒山秃岭到绿水青山再到“金山银山”的沧桑巨变。
1957年,国家为绿化荒山,在这里设立了原山林场。“当年,这里处处是裸露的怪石,缺土无水,浇树都是从山下的水库中用马车拉,再由人挑到山上。”说起过去植树的艰难,第一代原山林场职工、74岁的段新安仍记忆犹新。“下雨天,别人往家里跑,我们要左肩扛镢头、右肩扛树苗往山上跑,在石头缝中挖坑、填土、浇水。饿了吃煎饼,渴了喝凉水。当时唯一的愿望就是多栽树,让大山早点绿起来!”
“侧柏特别耐旱,在贫瘠的土壤中它顽强的根系可以深深扎在石头缝中。几代原山育林人也正如侧柏一样,获取得很少,为大山却奉献出很多。”原山林场党委书记孙建博抚摸着一棵树龄长达60年的侧柏告诉记者,如今原山森林植被的水源涵养能力比60年前提高了40倍,已成为一座绿色水库、森林氧吧。
原山林场的发展过程也并非一帆风顺。上世纪90年代起,随着国有林场的改革和国家禁止采伐林木政策的实施,原山人也踏上了探索转型之路。转型的阵痛让每个林场人至今难以忘怀:开办的奶牛场、木材厂等十多个项目全部亏损,林场负债高达4000万元,陷入了依靠贷款维持生存的绝境。
1996年底,孙建博被任命为原山林场场长。“拿不到工资的职工连水电费都交不起,126家各地来的债主轮番上门讨债,我心中的焦虑比身体伤残时还要痛苦!”幼年因病致残,连走路都要靠拄拐棍的孙建博感到压力很大。“不换脑筋就换位置,干部要能上能下,必须闯出一条新路来!”孙建博和几十名林场干部召开了一周的会议,使一批思想活跃、敢拼敢闯的员工走上了领导岗位;亏损企业被全部关闭;一批经过严密论证、有市场潜力的副业新项目上马;育林、护林责任到人,林木成活率、防火有效率与收入奖金挂钩。
20年来,原山林场在全国国有林场中第一家创办旅游项目,目前仅旅游年收入超过5000万元;建设全国第一家林场艰苦创业纪念馆,每年免费接待各地参观者超过5万人次;国内首家林场承诺职工工资将逐年增长,实现了年均增长率21%;建成山东省第一支摩托化、现代化专业防火队伍和森林防火微波视频监控中心,在全国率先装上了雷达探火系统,使原山林区实现瞭望监测全覆盖,林场20年无火情事故;在国有林场第一家实行“企事分开、一场两制”,率先走出了一条保生态、创效益、创品牌的科学发展之路。
“森林生态是个宝库,只要把森林管好、发展好、利用好,就会不断裂变出庞大的生态产业来。”孙建博当场长后,立下了禁止砍伐的规矩。以往林场伐木卖给煤矿,每棵只有几块钱利润。现在,他们将树移进苗圃栽植,然后出售给城市的绿化公司,每棵能卖到几百元甚至几千元。孙建博还带领林场把周围的5000多亩荒山进行绿化,并整合原山周围生态旅游资源以及林场、荒山,将其打造成百万亩生态森林圈。
改革创新,让原山林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林场不仅还清了所有历史旧账,还接管了4家困难单位和1家企业,从一个负债累累的“要饭林场”变成集生态林业、生态旅游、旅游地产、文化产业等多产业并举的“全国十佳国有林场”,拥有固定资产10亿元,年收入过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