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2月22日 星期五
畅想
科幻展望未来新世界
三 丰

    如果要给2017年的中国科幻创作归纳一个主题的话,那毫无疑问是人工智能。“什么职业可能被AI取代?”“AI是否威胁人类?”这一年,在全民谈论AI的风潮中,科幻作家们常常能以小说的形式独辟蹊径,作出颇有见地的预测和推想,回应着大众的“AI焦虑症”。

    这一年,有两部国内原创科幻作品值得提及:韩松的《驱魔》和迟卉的《2030终点镇》。

    《驱魔》是韩松“医院三部曲”的第二部。人工智能“司命”掌控着一艘载满老年男性病人的医院船,航行在一片红色海洋中。当人工智能发现病的不是人,而是世界时,决意消除人类。最后主角甚至发现,人类或许早已被置于人工智能虚拟的世界中……小说有韩松一贯晦涩、阴郁和荒诞的风格。评论家宋明炜说:“语言的迷宫让读者经验迷离的未来史,意象幻觉后面透露着不可见的真相。”

    迟卉的《2030·终点镇》则是把背景放在一个人工智能渗透入生活方方面面的近未来世界,女主角凯玲回到了故乡终点镇,再次面对童年时变态杀手的阴影。这是人工智能走入人类社会甚至改变人类的巨变时刻,它既操控着人类互相杀戮,也帮助人类追寻真相。小说悬疑结构、惊悚情节和乡土氛围完美结合,给予读者强大的阅读动力,对人工智能“控制人类”的思考也丝丝入扣、润物无声。

    视线转向英美科幻创作,虽然很难总结出2017年的核心主题,但有一类题材却获得了相当多的关注:气候。自从美国记者丹·布隆创造了“气候小说”(Cli-Fi)这个词后,他终于等到了一部这类小说的最新代表作品——金·斯坦利·罗宾逊的《纽约2140》。在小说中,全球暖化使得海平面上升了50英尺,纽约的下曼哈顿成为一片泽国,街道成为河道,摩天大楼成为孤岛。人们依然在这样的纽约乐观地适应和生存,演绎出一幕幕悲喜剧。

    设定在气候变化后末世的小说还有科利·多克托罗的《出走》。小说中,一部分人因不满精英集团的控制而出走荒野,利用3D打印技术满足生活基本需要,却遭到统治精英的镇压;而出走者掌握的长生技术势必引发一场颠覆性的革命。有意思的是,罗宾逊和多克托罗都不愿意将自己的小说称为“反乌托邦小说”。虽然将故事设定在后末世的未来,但他们本质上都对未来和人性保有乐观主义的态度。在一片“反乌托邦”热潮中,这样的作品不啻为一股清流。

    年末,美国goodreads网站发起了年度图书投票。科幻类获得票数第一的是凭借《火星救援》一炮而红的安迪·威尔的最新作《阿耳忒弥斯》。小说中,阿耳忒弥斯是月球上唯一的一座城市,女主角生长在城市贫民窟中,天生聪慧却无用武之地,太空码头的工作无法养家糊口,只能偶尔做一些走私补贴家用。她偶尔得到一次“干票大买卖”的机会,却发现卷入一场事关阿耳忒弥斯城生死存亡的惊天阴谋。小说虽然获得票选第一,但评论却毁誉参半。喜欢的人称赞女主角利用“科学”解决问题的机智和幽默劲儿,不喜欢的人却认为女主角神神叨叨令人厌烦,甚至有人认为作者完全不会写女性角色。

    某科幻图书评论网站在列举2017书单时,总结了一句:“如果我们能从2017年最佳科幻小说中看出什么的话,那就是未来充满了严肃的女性力量。”要找一部代表女性力量的2017年度作品的话,那应该是黑人女作家杰米辛的《石之天空》,这是她“破碎大地”三部曲的终结篇,前两部《第五季》和《方尖碑之门》连续两年获得雨果奖最佳长篇,而这部最终章被很多人称为最有力量的三部曲结尾。所以,如果大家看到杰米辛在明年雨果奖上演史无前例的帽子戏法,也不用那么惊讶。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