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2月04日 星期一
科技供给侧改革 老基地迸发新能量
——创新驱动看辽宁(一)

    本报记者 杨 仑

    “机器人自动生产机器人?”在沈阳新松机器人股份有限公司数字化智能车间里,这一幕正在发生。

    干净整洁的厂房,鲜见工人的身影,只有机器运转时的嗡嗡声。在中国制造2025的背景下,以新松机器人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企业,正在引领辽宁老工业基地向高精尖领域转型升级,傻大黑粗苦脏累的“大老粗”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近日,科技日报记者分赴辽宁省各地市,看到推进科技供给侧改革给辽宁老工业基地带来的真切变化。

    给政策 老基地多了“新脸孔”

    “摸摸看,感觉有什么不同?”在丹东产业技术创新与育成中心里,高新区副主任姜泓托着一件雨衣笑着对记者说。记者用手掂了掂,最直观的感觉就是轻、薄。“这是我们的企业与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军需工程技术研究所、国家纳米科学中心合作的最新产品,不但能抵挡高压水枪的喷射,还能做到轻薄透气。”姜泓说。

    小小的一件雨衣,运用了纳米技术,科技含量十足;相比传统工业的重而大,“小小”的丹东高新区,却吸引了中科院高能物理所、国家纳米科学中心、山东科学院激光研究所等一大批专家及其团队,同样科技含量十足。

    有人气才有发展。人口流失一直是困扰辽宁老工业基地的难题,但在丹东仪器仪表产业园,却是一番截然不同的景象。年轻的工人衣着整洁,步子又轻又快,成群结队地走进工厂、车间。 

    为了留住人才,丹东市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丹东市吸引高端人才购房优惠政策细则》等政策,对于来丹东的高端人才,买房最高可给予15万元的补贴。

    “去年,高新区配套的新房,差不多有三分之一被我们这儿的年轻人买走了。”仪器仪表产业基地管理办公室主任邹选说,“每年留在企业、留在丹东的年轻人都在增加,新面孔越来越多。”

    在沈阳、锦州、盘锦等高新区,记者参观的几个龙头企业里,高学历、高素质的年轻人都是企业的“主力部队”。

    加大政策供给,尤其是人才政策的供给,是吸引人才扎根辽宁的关键。近年来,辽宁省委、省政府共出台科技政策50余项,辽宁省人社厅、科技厅更是联合出台了《辽宁省科技成果转化成绩优异人员专业技术资格评定暂行办法》,对科技成果转化优异的科技人员开辟绿色通道,在评定正高级、副高级职称时单独拿出指标作为奖励。

    “不看论文、不看资历、不看外语计算机,只要科技成果在辽宁转化、落地,产生收益,促进了经济发展,达到一定标准,就能够直接评上正高级、副高级等职称,激励大家面向市场需求开展科技创新。”辽宁省科技厅政策法规与体制改革处处长张在群说,“今年已有科技人员开始报名,评定工作正在进行之中。”

    政策落地生根,成绩开花结果。近年来,辽宁省开发出重大产品100余个,攻克重大关键技术300余项,2013年—2016年,辽宁省累计获得国家科技奖励74项。

    强主体 科研力量拧成一股绳

    近几个月来,辽宁省农科院院长隋国民的底气越来越足,每逢开会,都在大谈特谈怎样搞好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

    “现在辽宁省农科院共有科研人员1300多人,这次对省属农业科研机构的大整合,补齐了我们的短板,拓宽了我院的研究领域,与我们院原有的学科和研究领域形成互补,更有利于我们从全省乃至全国角度对全院的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进行统筹设计和规划,统筹安排全院的科技工作,有效地提升了全院综合科研能力。”隋国民说。

    机制体制改革,是辽宁省科技供给侧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向内挖掘潜力、释放科技创新潜能的关键环节。

    “这次划归农科院之后,感觉像是找到了正规军!”一位科研人员在自己的朋友圈中这样写道。

    短短6个月,并入农科院的科研人员干劲倍增。“下一步,我们将对水稻育种、食用菌等多个课题开展统筹安排,力争在明年取得更多成果,让农科院的技术更好地服务于农业发展。”隋国民说。

    “原有的部分省属科研院所,存在着小、散、弱的问题,没有形成合力,科研成果也难以转化落地。”张在群介绍。今年辽宁省针对省属科研院所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辽宁省科技厅也着力推进“科技供给侧改革年”,原有4个省属科研院所并入农科院,6个院所并入林科院,原计划生育研究所等总计7个省属院所转入大专院校、医院或其他事业单位。划转后,这7个院所基本退出省属科研院所序列。

    通过改革,辽宁省形成了农科院、林科院、海洋水产研究院等一批区域骨干研究所,省产业研究院也正在组建当中。

    “高新技术企业是核心成果转化的重要载体,最具科技创新的活力。”辽宁省科技厅副厅长王学来说。三年高企倍增计划,是科技厅的宏伟目标。

    今年辽宁省新增高新技术企业800家以上,总数突破了2600家。预计到2020年,辽宁省高新技术企业的数量能达到4000家。

    搭平台 创新成辽宁发展新常态

    在东北科技大市场的办事窗口前,沈阳美行科技有限公司的工作人员正在按照指导整理材料。“我们计划申报一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项目。”该公司总办主任宋亚力说,“从政策查询到申报指导,科技大市场都能提供帮助。”

    “我们可以为企业提供十大类130多项的科技服务。”东北科技大市场总经理董经国说,“在科技大市场,企业可以直接在市场里完成发票认证、行政审批等51个事项。”

    东北科技大市场只是辽宁完善科技公共服务的一个缩影。近年来,辽宁还在全省范围内建立了产业共性技术创新平台、企业专业技术创新平台和技术综合创新服务三类平台。

    三类产业平台是辽宁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提升创新能力的重要抓手。共性技术创新平台,面向辽宁老工业基地的八大支柱产业、66个重大技术需求开展研发和服务;产业专业技术创新平台,依托骨干企业、新兴产业领军企业建立,实现技术需求与科技研发的无缝对接,促进科技成果高效转化;技术综合创新服务平台则负责开展信息、知识产权等新兴技术创新专业服务。

    “企业主体、市场机制、任务导向、政府服务”,三类产业平台的建设,直接带动了辽宁省八大产业的技术创新,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目前,辽宁省三类平台总数达到181个,初步完成在传统优势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平台布局。

    “科技供给侧改革,就是要打破制约科技创新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服务企业、高校、院所等创新主体,不断提高服务科技创新发展的能力和水平,为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辽宁省科技厅厅长于言良说。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