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2月01日 星期五
发掘亚欧科技创新合作新机遇

本报记者 华 凌

    11月28日,北京迎来了15个国家和地区的科技外交官、大学和科研机构代表,以及近百家国内外科技创新企业代表,在第三届亚欧科技创新合作论坛高朋满座,发掘国家之间科技创新合作新机遇。

    案例一:

    “创新合作、技术转移,首先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而建立广泛的联系渠道和机构非常重要。目前我们跟联合国亚太技术转移中心、东盟秘书处、东盟科技委员会、APEC秘书处、湄公河可再生资源会等都建立了实质性的项目合作和科技人员交流机制。”中国—南亚技术转移中心秘书长马敏象介绍说。

    2014年6月6日,在昆明举行的第一届中国—南亚科技部长会议上,科技部部长万钢提出启动中国—南亚科技伙伴的设想,在第二届中国—南亚博览会开幕式上,与会各国部长见证了中国—南亚技术转移中心的成立。

    中国—南亚技术转移中心建立了一个国际创新园,目标是凝结和培养一批专业化的技术人才,推动技术转移发展,为中国和南亚各国提供一种全方位的专业化服务,包括技术对接,最终推动中国与南亚各国创新区域一体化加快发展。并且建设中国—南亚技术转移的协作网络、构建中国—南亚技术转移的信息和对接平台,组织一系列技术转移活动。

    2015年,在成功举办第一届中国—南亚技术转移创新大会后,启动中国在南亚各国分中心的建设,不仅开展重大科研平台的建设工作,还针对南亚国家需求,举办专业性的对接活动,包括培训班,成为促进技术转移的有效手段。

    今年7月8日,万钢部长和巴基斯坦科技部长在巴基斯坦揭牌成立了中国—南亚技术转移中心巴基斯坦分中心,标志着中国—南亚技术转移中心进入实质性推动阶段。

    马敏象说:“目前南亚各国部长共同认为,中国和南亚的合作以创新合作为牵头,特别符合中国和南亚各国的需求。”

    案例二:

    “我们的首要做法是创建渠道。东盟有十个国家,现在我们已跟其中9个建立了双边技术转移中心。日前,中国—印度尼西亚技术转移中心揭牌,年内将推进与新加坡的合作。还在构建覆盖东盟一体化技术转移合作网络,到今年9月已有2326家会员,其中东盟国家参与的企业和机构693家。”中国—东盟技术转移中心秘书处副处长罗锦模说。

    2013年,中国—东盟技术转移中心在广西南宁成立,由广西科技厅直接建设和运营。目标是把中国和东盟的技术、合作提升为政府级层面,加快推进区域创新一体化。

    罗锦模介绍道,为配合国家“一带一路”创新行动的实施,我们中心重点提出一个预算资助计划,在三四年内将邀请来自东盟、埃及、匈牙利和欧盟等国家和地区的百名杰出青年科学家到广西工作,现在已有泰国、巴基斯坦、缅甸和老挝等国的科学家到广西工作。还将促进在大健康领域的中医药创新合作。现在广西打造了一个跟东盟合作的中医药大健康产业国际创新圈,参与的国家比较多,取得了较好的成效。目前还将同匈牙利共建欧洲药用植物研发中心,通过药物的研发构建一个国际技术转移的工作载体。并提出药用植物试点园计划,吸引了华大基因、中国中医药科学院,以及国际上的一流机构参与实施。

    搭起连接亚欧科技创新资源大平台

    “欧洲一直是科技创新的主要引擎,亚洲正在探索创新驱动发展的路径,亚欧合作的互补性强,潜力无限。我们需要在科技创新合作中携手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共同挖掘面向未来的发展动力。”11月28日,中国亚欧会议高官谢波华大使在论坛开幕式上指出。

    2014年10月,在亚欧会议上的倡议,在中国科技部和外交部的指导下,北京市科委承担了亚欧科技创新合作中心建设工作,2015年6月亚欧科技创新合作中心秘书处正式在北京设立。

    亚欧科技创新合作中心秘书长朱世龙向记者介绍说,经过两年多不懈地努力推进,取得了显著成果:成立的秘书处作为亚欧科技创新合作中心的总体指导和协调机构,在葡萄牙、意大利和斯洛文尼亚设立了国家联络处,成立微系统、智能制造、第三代半导体和激光应用等领域中心和产业孵化基地,并与中国—东盟技术转移中心、中国—南亚技术转移中心、亚欧水资源研究与利用中心、中意技术转移中心等科技部现有的国家层面合作平台结成合作伙伴关系,进一步完善了工作体系,为推动双边及多边创新合作打下坚实基础,成为链接亚欧科技创新资源的重要平台。

    朱世龙说,在此基础上,亚欧科技创新合作中心下一步将举办第四届亚欧科技创新合作论坛,搭建多层次、多领域创新资源对接平台;拓展与区域性科技创新平台的合作伙伴关系,积极推进平台建设,聚焦创新要素,促进科技创新合作,拓宽合作空间;加强与欧洲及亚洲“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及相关国家的国家联络处的建设,不断完善双边和多边布局;深入研究亚欧科技创新合作现状和发展趋势,就共同关心和关切的科学技术领域,通过建设领域中心等方式积极跟进;通过领域中心和产业孵化基地,开展务实合作,推动技术成果转移和科技成果转化,加深国际科技创新资源、项目和人才的引进、输出和协同合作。

    务实推动亚欧各国间科技项目合作

    澳大利亚驻中国大使馆科技参赞邦乔安表示,若问澳大利亚现在与中国有多少科技合作项目,我们没法知道具体数字,因为数量太大。根据汤森路透的数据,澳大利亚在中国发表的论文远超其他地区,当然中国在澳大利亚的论文发表也是一样的,可以说是前三强。中澳有非常好的双边机制,今年进入中澳建交15周年的合作阶段,早些时候,中澳签署了知识产权备忘录,勾勒出双方科研合作的前景,包括先进制造、能源资源、低碳资源以及医疗科技领域的合作,这些将是我们科研基金支持的重点。

    希腊PRAXI协作网络国际合作处主任诺德斯表示,他所在的协作网络已经开始和中国建立合作,与此同时,还与中国科技交流协会合作,为想进入中国市场的欧洲科研公司提供服务,现在也在打造平台,希望更好地帮助来自欧洲、亚洲的各个机构、组织和企业,整合现有的活动和合作交流。最近的一个目标,是促进双边以及地区的科研合作,进一步拓宽当前的合作机制,吸引更多的欧洲参与者。去年10月,在希腊雅典举办了第二届亚欧科技创新合作论坛,正式成立了欧洲协调机构。与此同时,促进中国—希腊文物激光技术联合实验室成立,通过使用激光技术进行文物的修复,这个实验室是和中国北京故宫博物院共同成立。

    在此次大会上,葡萄牙仕博创新管理咨询公司被授予亚欧科技创新合作中心在葡萄牙的国家联络点。该公司中国首席代表邓小军介绍了一个创新中心的创新平台Enrich,这是去年欧盟在地平线2020计划中启动的一个计划内容,旨在帮助欧盟的企业和研究人员开展全球的科技合作与创新。

    邓小军说,这个平台特别针对欧盟的技术性企业和研究院、大学的需求,提供一系列服务帮助其链接到中国市场,开展和中国的创新合作,以巩固欧洲及各个成员国科技创新在中国的领导地位,进一步推动欧盟成员国和中国在科技创新领域的深度合作。

    渗透重点领域深度融合发展

    在大会上,亚欧科技创新合作中心分别为微系统、智能制造、第三代半导体、激光应用四个领域中心授牌。

    “微系统技术、智能制造技术、第三代半导体技术、激光应用技术,作为新兴产业的核心技术,符合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成立亚欧科技创新合作中心各领域中心,将推动国家在这些技术领域的迅猛发展,促进国家信息技术领域创新和变革。”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电子科技集团总工程师吴曼青指出。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信息科学研究院院长马林说,在亚欧科技创新中心的合作背景下,要做创新的话就一定要关注重点领域的前沿技术。对于微系统技术领域,我们希望实现百倍的性能飞跃,体积和能耗都可减少百倍。我们成立的微系统中心采取共同创新的模式,不仅是技术转移,技术人员也可相互合作研究,开展人员互换、交流和培训。同时联合研发,包括对接政府等模式,在澳大利亚、香港等地区有很多合作。去年作为微系统领域中心代表,参加了在希腊举办的第二届研讨会活动,在合肥召开了微系统技术分会,并在奥地利建立了欧洲科技创新园。

    中国机械科学研究总院产业发展部副部长滕绍东说,对于智能制造,我们在努力打造生态战略进行全球合作。到现在为止,机械总院牵头成立国家承认的产学研联盟6个,如中国智能制造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京津冀智能制造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中国汽车制造装备创新联盟。还有科技部授权的两个国际合作基地。在全球的合作伙伴中,有瑞典、俄罗斯、波兰、华沙、德国、罗马尼亚和韩国。

    第三代半导体产业创新战略联盟秘书长于坤山表示,在成果转化方面,我们主要做了两个具体工作,一是推动打造国际第三代半导体的众联空间,引进国外团队以及合作和交流。二是举办国际第三代半导体创新创业大赛,围绕第三代半导体的新兴产业,整合或吸引国内外创新团队到中国发展。目前北京有超过50家创新团队入驻,正在打造北京顺义的第三代半导体产业基地。技术协作方面,举办了第三代半导体国际论坛,把国际上的科技资源和优秀专家邀请到中国沟通交流,和国内的研发团队以及企业和产业界进行对接,另外加快了第三代半导体标准体系建设,参与到国际技术路线图委员会。

    中国科学院光电研究院教授王斌说,通过亚欧激光应用科技创新合作中心以及各地分中心,将对德国、阿尔巴尼亚、泰国、澳大利亚等国家,针对激光显示、激光医疗、纳米金刚石、光通信、智能汽车领域进行广泛的技术交流和考察,同时邀请各国参加亚欧激光应用中心的国际会议,目标是通过了解和沟通,深入推动激光技术的发展,探讨多种可能的合作形式和模式,为引进和输出激光技术做好基础和准备。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