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点专项巡礼
本报记者 付丽丽
氢燃料电池发动机车、双足行走机器人、CRH6A城际动车……8日,走进2017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科技部展区,不少观众连连惊呼:“太震撼了,这真是一场代表‘国家队’的高科技盛宴!”
展区入口,一列巨大的CRH6A动车模型映入眼帘,乍一看,似乎与普通动车没什么区别。中国中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王栋告诉科技日报记者,这款车是动车和地铁的结合体,它既可以像地铁一样,随停随走,又时速高达200公里,且运载量大大提高,普通车一般能运800人,这款车能达到1500多人。
王栋表示,这款车特别适合城际间的运行,为满足国家一小时经济圈的发展需要,课题组啃下了一个个硬骨头:轻量化、大载荷的车体,大轴重高速转向架,适应大载重、快起快停运营特点的大扭矩大功率的牵引与辅助系统……
“除了运量大,动车组采用快速起停的设计思路,与干线相同速度等级高速动车组相比,其加速时间和距离分别缩短25%和20%,紧急制动时间和制动距离分别缩短17%和22%。能实现运营过程的频繁快速起停,保证乘客的乘降自由便捷。”王栋说。
同时,为提高舒适度,该城际动车组还充分借鉴了高速动车组的减振降噪技术,客室内的噪声不高于72分贝,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凭借此,该项目获得了此次工博会颁发的“工业设计金奖”。
不远处,一个正在行走的机器人引来了众人的围观。让人惊奇的是,它的上面竟然还坐着一个人,依然行动自如。“这不就是一个缩小版的机甲战士嘛,真是太灵活了。”有观众赞叹。
据陕西九立机器人制造有限公司产品研发中心主任杨志平介绍,他们展示的这款机器人——8号钢弹机甲,是国内首台可负载双足机器人,高2.1米,重500公斤,具有和人类差不多的关节,因此活动起来异常灵敏。
“与一般的工业机器人相比,人形机器人的灵活性更高,因此可以代替人类做更多危险工作。而且还可以个性化定制,满足不同客户的需要。”杨志平说。
当前,国家正在大力推进实施新旧动能转换战略。现场展示的百万吨级商业化煤炭间接液化成套技术模型也吸引了不少观众驻足。这个项目主要用于哪儿,有哪些优势?中科合成油技术有限公司研发中心学术秘书刘博告诉科技日报记者,我国原油对外依存度已经超过65%,因此煤制油示范工作对我国具有重要战略意义。从示范到商业化,项目组攻克了一道道难关,优化了大型浆态床反应器换热、分离、气体分布等内部结构,开发了针对费托合成油品加工的非硫精制、裂化和异构催化剂和高柴油收率的油品加工集成工艺,现已形成油品混兑、调和方案等等。如今,在内蒙古等主力煤田的间接液化成套工艺集成技术,能效可达42%—47%,部分煤质资源较好的地区可达45%—47%,水耗6—8吨/吨油品。
刘博表示,预计到2018年底,在建项目全部投产后,按一桶原油50—80美元计算,可形成产值850—1350亿元/年,为国家创造税收(增值税、消费税等)250—300亿元/年,实现净利100—250亿元/年。
“该技术还可以代表国家走出国门,我们在俄罗斯、澳大利亚及非洲等地的项目正在积极推进中。特别是俄罗斯的煤制油项目已经列入中俄煤炭合作路线图,已与公司签订了合作协议。”说到这里,刘博无比自豪。
“像这样的项目展区还有很多,涉及先进能源、现代交通、先进制造等多个技术领域。尽管领域不同,但它们有一个共同点,都是国家科技计划支持的项目。因此,可以看作是‘国家队’在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攻克产业关键和前沿技术、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等方面所取得的重要科技创新成果的一次集中展示。”科技部高技术中心相关负责人告诉科技日报记者。(科技日报上海11月8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