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0月31日 星期二
扎堆IPO 科技企业出海也有烦恼
本报记者 李 艳
视觉中国

    趣店此前在纽交所上市,引来投资人一片狂欢,有报道称,由阿里和腾讯分别“撑腰”的独角兽们最近掀起上市大潮。但趣店投资者的心情仿佛过山车,随着一篇《揭开趣店上市的面具:一场出卖灵魂的收割游戏》的文章刊出,引发了社会各界对趣店商业模式和道德的争论。趣店创始人颇有争议的回应不仅没能化解危机,反倒找来舆论的疯狂批评。

    时钟指向10月31日,2017年剩下的时间已然不多,但还有不少公司正“心急如焚”地等着敲响IPO的钟声,敲钟的地点可能是令人神往的美国,也可能是心里最满意的香港。这种等待在最后的两个月显得更加急迫,毕竟刚刚过去的日子里,一批批的前辈们在境外资本市场经历了一次次的“人生巅峰”,前有宜人贷、后有趣店都创下赴美上市的财富神话。更让他们焦急的是,越来越多的人注意到了“海外扎堆上市”的现象,市场对他们“要求似乎越来越苛刻”,不管是宜人贷还是趣店都经历了股市的大起大落。

    对这些现象,外界关注很多,到底是有人欢呼的那样“科技企业扎堆海外IPO,中国新经济迎来超级周期”,还是像批评声音所说的那样“背后隐忧多”呢?

    企业组队“出海”为哪般

    进入今年9月,中国科技公司在海外的IPO就进入了“疯狂期”,地点以美国和香港为主。与以往很长时间才有一家上市不同,这回是一队。除了国内公众关注较多的趣店之外,和信贷、拍拍贷和融360也已向美国SEC递交IPO招股书。港股市场上,除了众安在线,近期还有易车网旗下易鑫集团拟IPO,计划融资不超过8亿美元,最快有望年内上市交易。

    另有传出或已在进行IPO消息的蚂蚁金服、陆金所、京东金融、拉卡拉、量化派、乐信、挖财、点融等公司,上市地点仍以美国、香港为主。是不是颇有点“摩拳擦掌”的意味?不难看出,这轮海外IPO以金融科技企业为主。业内人士指出,所谓金融科技企业其实就是早年的互联网金融,在国内一直饱受政策监管、外界“与高利贷类似”的批评困扰,2017年行业在称谓上有了一个大幅度的转变,这才有了后来的金融科技企业一说。

    除了数量庞大的金融科技企业,教育科技企业也纷纷向IPO发起冲击。9月底,早教机构红黄蓝教育登陆美国纽交所;10月中旬,瑞思学科英语登陆美国纳斯达克市场;下旬,21世纪教育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还有从腾讯拆分出来的在线阅读平台阅文集团也正式启动IPO,目标地美国。

    上海资深投资人,长期关注科技企业的投资专家余力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这些在海外上市的科技企业基本可分为两类,一类是金融科技类企业,另一类是IPO审核要求和理念不太符合中国主流市场认可的科技企业。

    转投海外只因国内上市无望

    余力所说的两种类型在某种程度上解释了这些企业选择美国、香港为上市地点的缘由。没错,国内上市没有希望。

    “其实如果可以的话大部分企业都愿意选择在国内上市,免去货币兑换、汇率等各种麻烦。如果要给企业的选择排个序的话,首选是国内上市,其次是香港上市,再然后是美国上市。”身在美国的投资人于静向科技日报记者如此表示。

    于静曾担任中国上市公司在美国的海外公关总监,后一直在美国从事投资工作,对中资企业赴美上市有较深的了解。她告诉科技日报记者,现在批量在美国和香港上市的企业大部分都是在国内上市无望的。“这些科技企业有的是因为不符合国内政策和理念,有的是不符合国内IPO审核要求,在国内上市肯定不可能成功,但投资人又急于获得回报,就只好走出海上市的路。”于静说。

    对此,余力也有类似的看法。他表示,以金融科技类企业来说,因为过往P2P行业影响、金融监管等因素,目前国内对类金融企业上市基本上是持不允许态度。而现在赴美上市企业大多都是此类。比如趣店,其主要业务是现金贷。现金贷业务已被国内的监管机构认为有“高利贷”嫌疑,要求体系内金融机构如银行收紧该业务,并且在酝酿相应的监管政策。对这类企业来说,只有出海上市一条路可走。

    海外上市跟盈利不画等号

    于静在中美两地金融领域都工作多年,两地对“上市”的认知差异是她感受最深刻的事。在她看来,这种差异也是导致一批企业在美国市场大受追捧,在国内却认可度低,也上不了市的原因。她说,我国对公司上市的要求相对比较严格,对公司的盈利情况要求也比较高,但在美国只要投资者认可你的盈利模式、创新模式,你就可以上市,相对来说容易不少。

    我国要求公司上市必须持续盈利及稳定增长,又需要排除大股东关联交易及依赖性等问题,这一条把许多科技类企业关在了IPO门外。余力介绍,之前在香港上市的众安保险,其客户来源主要是依赖股东(腾讯、阿里)的流量推荐,这在境外投资者眼里是亮点,但按国内的审核理念,就会认为是业务对股东过于依赖、独立性不够。

    值得一提的是,最近在美国上市的教育机构不少都有“不盈利”的问题。比如前不久在美国上市的幼教企业红黄蓝,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提交IPO申请文件,其招股书上就有多达35页的风险提示——既有红黄蓝自身经营利润下滑、市场份额损失、高管出走创业、资本支出增加等问题,也提到一些机构在经营上存在超范围经营的情况。

    这些问题在美国上市申请中被认为是可接受的风险,重在告知投资人,但在中国是不符合上市要求的。

    因为大量企业在短时间内境外上市,如何适应海外投资和舆论“潜规则”,成为了近期被热议的话题,尤其以沸沸扬扬的趣店事件为代表。有不少人认为是趣店公关没有做好招致“群嘲”。于静则认为,公关好坏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一定要遵守当地的规则——既包括海外对公司上市的规则,也包括价值观的规则。说白了,“打铁还得自身硬”。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