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70岁的浙江大学教授严晓浪言谈间总透着一股兴奋劲儿。
“要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强化基础研究,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重大突破。”十九大报告中的这段表述,让这位多年逐梦“中国芯”的全国先进工作者激动不已。
集成电路是信息技术产业的核心。统计数据显示,作为电子信息产品与服务的消费大国,我国集成电路的消耗接近全球的1/2,而自给率却不足25%,且饱受产品“空芯化”的困扰。
作为长期耕耘在集成电路领域的技术专家,怀揣着“发展高科技 实现产业化”的一腔热情,16年前,54岁的严晓浪带着一群年轻的博士生组建团队,一头扎进了“自主创新嵌入式CPU”的研发和产业化之路。
“国际著名的CPU公司都有自主架构,如Intel公司有X86架构,ARM公司拥有ARM架构。要让CPU真正自主可控,我们也要拥有自主创新指令集。”尽管这是一条可以预见的艰辛之路,但经过反复的讨论思考后,创业者们还是义无反顾地选择了这条“艰难的航线”。
“摔跤的事情几乎每天都在发生。”中天微系统公司副总、浙大博士孟建熠如是描述研发历程的艰辛,而事实上,创业中的他们还必须在“能省则省”的办公条件和“拿不出手”的工资中耐得住寂寞,支撑团队走下去的,“就是一颗实现‘中国芯’产业化的初心。”
对于这支“技术范儿”的高校创业团队而言,最难的还有市场。
“这是市场问题,要按市场来。”细心的严晓浪注意到,在十九大贵州省代表团的讨论中,习近平总书记有这样的一句表述。
事实上,从创业伊始,这位拥有不少科研成果又在政府做过科技管理的“老科技”就执着地要走出一条自主创新与市场需求相结合的路子。
上门推销产品,不断技术迭代……面对国外行业巨头的压制和用户的种种疑虑,经历“摸黑走过峭壁”的岁月之后,严晓浪和中天微团队终于用坚持迎来了曙光。
如今,这家手握近百项发明专利的公司已成为中国大陆唯一具有自主指令架构并实现大规模产业化的嵌入式CPU知识产权的供应商,截至2016年底,已为国产自主打印机、智能监控、数字电视、金融IC卡和工业控制等领域“镶嵌”上了超过5亿颗“中国芯”。
随着云计算、物联网和人工智能日益成为产业风口,国产嵌入式CPU也迎来了春天。2016年,阿里注资中天微并与其在云端一体的物联网计算芯片领域展开合作;2017年9月,中天微获得国家核高基重大专项立项支持,迈上了自主可控嵌入式CPU加速发展的新征程。
“抓住不放,实现跨越。我们要坚定实践习总书记对半导体芯片产业的要求。”严晓浪说,“到2025年,我们有信心和决心争做嵌入式CPU领域的世界第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