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0月24日 星期二
十九大代表:凝聚起创新人才“强磁场”
本报记者 刘 莉 操秀英

    “坚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在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再次重申了人才的重要性。

    正如总书记所说,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也是创新活动中最为活跃、最为积极的因素。创新的事业呼唤创新的人才。多位十九大代表表示,科技强国建设需要凝聚起创新人才的“强磁场”。

    创新事业引来“海归潮”

    习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点赞的全球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的首席科学家是潘建伟。

    近些年来,我国通过“千人计划”等高层次人才引进政策,对国家急需紧缺的特殊人才实现精准引进。在细胞凋亡研究中全球领先的施一公、因拓扑绝缘理论享誉世界的张首晟、研发出我国首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靶向抗癌药的丁列明……新一轮“海归潮”引来大批人才,引领中国在多个科研领域跻身世界前列。

    十九大代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任杨卫介绍了一组数据:“中组部的‘青年千人计划’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组织评审。去年申报量比前年增加了30%,今年申报量达到了3550人,比去年又增加15%左右,申报人员的水平也都比较高。”

    越来越多高层次创新人才归国与各种引才政策密不可分。十九大代表、中科院院长白春礼告诉科技日报记者,习近平总书记视察中科院提出“四个率先”的要求后,中科院根据指示出台了“率先行动计划”。其中的人才专项就是根据“率先行动计划”引进各类急需人才,包括科技帅才、领军人才和青年骨干人才。中科院为这些人才提供好的实验条件、配备助手,并在子女入学、医疗等方面提供尽可能的帮助。

    关键人才稳得住

    十九大代表、国家气候中心气候模式室主任吴统文感受较深的是以重大工程创新平台留住人才。吴统文说,近年来,国家实施了系列以创新驱动发展为导向的重大战略工程,培养了一批骨干人才。他以气象领域为例:“气候模式这方面‘十二五’以前基本没有大的项目支持,‘十二五’期间973计划支持了高分辨率气候系统模式的研制工作,‘十三五’则支持了更多,科研人员拥有了更大空间和平台。我的体会是,只要是解决国家重大需求的,就不用太担心没有项目、经费。”

    除此以外,近几年我国出台系列政策,打造优良的环境凝聚创新人才。从改革科研经费管理办法,到科技成果转化“三部曲”,再到《关于实行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分配政策的若干意见》出台,给科研人员更大自主权,推动形成体现增加知识价值的收入分配机制,极大增强了科研人员的“获得感”。

    未来人才育得出

    白春礼认为培养研究生和本科生也是建设“人才高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十九大报告提出‘人才强国’,这就包括培养一大批适应创新需求的人才,研究生培养尤其是自然科学理工科研究生培养,毫无疑问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也是‘人才强国’建设的需要。”

    他介绍说,中科院一直重视青年人才的培养。以中国科学院大学为例,目前这所大学有4.6万名研究生。4年前这所大学开始招收本科生,“每位本科生都有一位院士或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当他的导师,大学期间可到哈佛、麻省理工这些国际上最好的学校学习一年,经费由学校来出。”

    十九大代表、哈尔滨医科大学校长杨宝峰院士也为“人才强国”纳入十九大报告感到鼓舞。“下一步我们学校将搭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机制,分层面多领域进行规模式培养,努力提升创新人才科研水平。”他说。

    (科技日报北京10月23日电)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