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刘志伟
“十一”黄金周前夕,东风公司与京东达成协议,合作研发新能源无人驾驶货车,用于在配送中心和配送站之间的货物运输。据悉,在本次合作中,京东将提供AI技术和物流运输场景,东风公司将提供无人货车的硬件平台以及整套无人驾驶解决方案。
由于诸多原因,无人驾驶乘用车的量产上路面临着现实困境,业内普遍认为全天候无人驾驶车的到来仍旧遥远。专家估计,运输货车无人驾驶技术随着运用场景细化,最有可能率先落地。由此,东风公司的黑科技再次引起汽车业的关注。
加速推进“五化”
东风公司从2013年开始预研无人驾驶技术,2014年实现了智能样车自动驾驶和半自动泊车功能,2015—2016年间在自主自动驾驶和网联自动驾驶方面取得良好成果。目前,东风无人驾驶汽车正在加速验证中,已具备自动泊车入位、自动转向与跟车、高速变道、行人识别等功能。
轻量化方面,东风公司在材质和工艺方面,进行多种探索和尝试,积累了大量成果。如采用液压成型工艺,即利用液体作为成型介质,可以实现减重10.2%;真空高压铸造工艺应用,即在压室内浇入液态或半液态的金属或合金,使它在高压和高速下在型腔内成型和结晶,这样铸造的铝合金可实现轻量化约35%,镁合金约45%。新材质应用上,复合材料—碳纤维及玄武岩纤维的应用,可实现约50%的轻量化;铝合金热成型产品工艺的应用,仅为钢的1/3,可实现大于60%的轻量化。
智能化方面,东风公司已掌握自动驾驶车辆自主控制层面的技术,并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网联化方面,东风公司自主乘用车建立了自己的车联网品牌WindLink,目前已经在东风A9、东风风神AX7及AX5等多款主销车型配备,实现了9大子系统共29项服务。其中远程控制车辆、语音识别和控制车辆、手机的无线互联等功能,都较早在市场推出。
目前,东风公司“五化”自主开发水平和能力显著提高,轻量化成效明显,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商品加速推出,共享化平台初步搭建。
不会只做纯电动汽车
“中国未来的能源结构是多能源结构,纯电动汽车是我们的首选,但东风不会只做纯电动汽车,我们一定要围绕中国未来的多能源结构去做汽车。”东风公司副总经理刘卫东说。
据了解,东风公司目前已形成三大技术路线(纯电动、插电式混合动力与燃料电池)并进的全系列新能源产品线格局,构建了可满足3大技术路线所需的新能源汽车模块化平台。同时,东风公司已初步建成8个新能源汽车及关键零部件基地,具备年产22万辆的能力。
刘卫东表示,东风始终坚持在战略上高度重视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新能源汽车应该是对汽车技术的又一次革命,是高标准、高起点的。
在顺利实现“十二五”规划的基础上,东风公司发布实施“十三五”新能源汽车发展规划,并计划新增投入200多亿元,以“583”计划(5个核心资源掌控计划、8个关键技术开发计划和3个商业模式创新计划)为抓手,推动规划落地,抢占新能源汽车发展制高点。
即将上市的东风风神E70纯电动轿车,驱动电机、电机控制器及整车控制系统拥有完全知识产权,综合续航里程可超351km。除此之外,东风公司年内还将投放9款新能源乘用车和19款新能源商用车。在今年1—7批国家新能源推广目录中,东风公司有156款车型进入公告,数量位居行业前三。
预计到2020年,东风公司将累计投放覆盖各用途、各区隔的车型116款。“十三五”末,东风公司新能源汽车将达到年产36万辆,实现18%的市场占有率。
不是做不到,而是想不到
“电动、智能、氢燃料、互联,这些当下流行的概念其实业界早就有设想,只是过去想到了却做不到。”东风公司董事长竺延风表示,随着技术的发展,现在更多的问题可能不是做不到,而是想不到。“所以,创新体系的建立就是为了敢想,更多地想到。”他认为,站在时代巨变的当口,最新的生产方式、社会关系和文明的变化都已经体现到了汽车上,汽车已经并正在发生重大变化。
9月25日,东风公司在2017科技创新成果展暨第二届科技创新周上,集中展示了120余项创新成果,并进行了77场技术发表活动。
就在开幕当日,东风公司揭牌了“樊愉工作室”。这个工作室“类似孵化器,根据兴趣创造成果,我们根据成果选择是否商品化”。据竺延风介绍,个人工作室专门为那些无心行政管理的技术人才设立。
3家创新工作室挂牌,是东风公司践行“敢想”的一小步,却是在创新体制改革上迈出的一大步。
为了激发人才积极性,引入市场化薪酬改革也正在进行。“薪酬市场化改革的第一步已经完成,在座各位高管的收入都比我高,而科研专家的收入比我们都高。”在科技创新成果展媒体座谈会上,竺延风表示,今年年底薪酬改革将落实到第二步“能多能少”,而明年,会推进第三步“能上能下”。
竺延风说,处于“十三五”深化改革攻坚之年,东风公司在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指引下,正在以创新之力撬动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科技创新成为东风公司突破的内生动力。
过去5年,东风公司共投入科技活动经费767亿元,获得中国汽车工业科学技术奖数量和质量居行业前列;截至2016年拥有有效专利7043项,居央企第22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