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 焦
国家赋予杨凌示范区的使命是:通过体制改革和科技创新,把科技优势迅速转化为产业优势,依靠科技示范和产业化带动,推动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带动这一地区农业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和农民增收,并最终为我国农业的产业化、现代化作出贡献。
不忘初心 砥砺奋进
杨凌是我国长达17年间唯一的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杨凌示范区党工委、管委会几代人时刻牢记自己最重要的职责,他们立足滋养好、发挥和利用好杨凌富集的科教资源优势,主动作为,誓将“一颗良种”调整为“多套方案”向全国配送,为我国旱区现代农业发展破难题。
1997年9月,作为陕西省委、省政府的派出机构,杨凌示范区党工委、管委会开始对外办公,这个闻名陕西乃至全国的精干务实“店小二”式团队诞生了,“小政府,大服务”的理念始终传递着他们在推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当中的睿智与自信。
示范区聚集大学、地市农科院(所)、基层农技部门和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力量,升级大学推广模式,通过科研试验站、区域示范站、技术推广站“三站链合”,开展产业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鼓励企业面向农业发达国家“走出去”“引进来”,拓展在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新业态以及节水农业、设施农业、农业装备制造等领域的合作;支持到丝路沿线国家开展科技创业,落实“一带一路”倡议;到我国14个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开展创业式扶贫,落实精准扶贫战略,并在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上作示范;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共建农民发展学院,实现从“培训”到“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转变;发挥中国旱作农业技术援外培训基地作用,为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农业发展贡献杨凌力量;融合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优势,鼓励技术共享、渠道共建、服务共推;发挥好杨凌农高会现代农业高新技术成果交易展示和国际交流合作平台作用,使农业科技能够“看得见、 摸得着、学得会、带得走”。
西农大先后在陕西、甘肃、青海、新疆、河南等省区,建立了涉及小麦、苹果、红枣、甜瓜、猕猴桃、茶叶、核桃、蔬菜、葡萄、花椒等23个永久性试验示范站,涉及小麦、玉米、油料、肉蛋奶菜等产业,建立了37个专家大院和一批科技示范基地,有效地解决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问题。
杨凌职业技术学院作为杨凌履行国家使命的又一重要力量,先后与省内外142个县(区)政府、1132家企业建立了长期友好合作关系,建立163个集学生实训、科研试验、技术推广和社会服务为一体的综合基地,与106个县(局)签订农业科技合作协议。在彬县、扶风、凤县等地建立了永久性农业试验示范基地,一批农业科教专家常年开展科研试验、技术推广、农民培训。
依托国家(杨凌)植物品种权交易中心,示范区加大对植物品种权等现代农业科技成果聚集、集成、展示和推介工作力度,通过组织转移和交易、提供农业园区系统解决方案等手段,提供高水平、差异化服务,成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示范窗口。依托农产品认证中心,加大GAP认证示范试点基地建设,实现农产品来源清楚、过程记录、去向明确、主体明确、质量安全、消费放心,并与农业科技示范推广基地建设相结合,形成具有杨凌特色的农产品认证品牌。依托农业大数据中心,收集整理植物品种权、涉农专利信息、涉农专家以及其他农业科技成果数据,完善数据浏览、查询、检索、咨询、预警服务,成为面向旱区的农业科技示范推广的技术和专家储备库。
示范区制定了《杨凌示范区面向国家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及新疆、西藏科技扶贫实施方案》,通过发展农业科技示范推广基地、开展农业科技培训,在当地示范推广农业科技新成果,将专家、技术、品种与当地农业发展有机结合,带动贫困地区农业产业发展。实现了陕西国定贫困县杨凌农业科技示范推广基地全覆盖,在西藏阿里地区普兰县建设设施农业示范基地,在新疆布局建设示范推广基地4个。累计推广基地达到271个,示范推广面积6590万亩,推广效益176亿元,为全国脱贫攻坚贡献了“杨凌力量”。
20年来,杨凌示范区在全国18个省(区)建立示范推广基地301个,年示范推广面积6590万亩,年示范效益超过176亿元,近一亿农民直接受益。探索形成了大学、产业链、科技特派员、科技培训、展会、媒体等六种农技推广新模式,打通了科技示范推广的“最后一公里”。累计开展农业科技培训超过38万人次,培养科技特派员1277名。20个省(区)的12472人获得了由杨凌颁发、全国认可的农民技术职称证书,实现了由“单兵作战”到“集团冲锋”,科技成果转化率已从45%提高到60%,直追发达国家水平。
顺势而为 乘势而上
农业现代化关键在科技进步和创新上。杨凌示范区党工委、管委会坚持着力在基础性研究、种子创新和农业科技服务中体现“杨凌符号”,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抓手,由输出“一颗良种”转变为供给“多套方案”,为旱区现代农业发展破题。
2016年8月,由杨凌示范区牵头组织实施的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旱区节水农业技术集成与示范”结题。以农业“水足迹”等基础研究为内涵,小到一粒麦,大到万顷田,农业生产的用水效率,有了更精确的计算标尺。项目研发出6套节水新模式,32种高效用水新技术和37套节水新设备。在陕甘宁新蒙五省区示范推广面积259.1万亩,辐射带动用水效率提高了10%以上。
得益于省部共建体制的强力支撑,示范区及驻区高校的协同创新实力不断增强。在杨凌,每年支持20个重点攻关项目成为常态,16个共享创新平台组建投用。示范区已与283个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和39所高校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建立了两个“协同创新联盟”,区内外协同创新机制基本形成。
今年7月27日,陕西省科技厅组织召开的陕西省种业科技创新成果发布会宣布,依托杨凌示范区,以陕西种业科技创新战略联盟,以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为引擎,陕西育种技术得到全面升级。其中,小麦品种西农979已成为我国小麦主产区黄淮麦区高产优质抗赤霉病三大种植品种之一,累计推广过亿亩。西农585、西农529、陕农33、西农20等一批强筋优质、高产稳产、抗病抗倒的小麦新品种陆续通过国家和陕西省审定,让陕西小麦品种再次站到了全国小麦育种的高地。玉米品种陕单609实现了连续3年在同一块地亩产突破并稳定在1400公斤以上的高产纪录。油菜品种陕油28成为陕西省第一个审定的机收油菜品种,在推进油菜生产方式转型、提高农民收益等方面将发挥重要的示范带动作用。
现代农业在哪里布局,“杨凌符号”就在哪里闪亮。在陕西,从白水、洛川的苹果,到眉县、周至的猕猴桃;从山阳、商州的核桃,到富平、阎良的西甜瓜。在新疆昌吉,杨凌不仅给维吾尔族同胞送来了红枣新品种“七月鲜”,还配套了矮化栽培新方案。枣农们的劳动量降了一半,收入却翻了一番,新疆枣业更红火了。杨凌目前考核授予技术职称的职业农民分布在全国20个省区,组建农业技术服务队伍17支,今年向新疆、内蒙古、宁夏等地提供技术服务2万余人次,劳务收入2亿多元。2016年,杨凌共开展农业科技培训590场、培训农民51908人次,认定农民技术职称1899人,培育出“杨凌农科”农业科技服务品牌。
农业科技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有力武器,作为第一个国家级农业示范区,杨凌示范区立足“在更高层次上发挥示范区作用”的要求,主动领受脱贫攻坚任务。已在陕西省内56个国定贫困县实现了示范基地全覆盖,在六盘山区、秦巴山区、吕梁山区新启动建设了41个示范基地,秦巴山区的示范基地今年将率先完成全覆盖。今年8月5日,纬度最高的杨凌基地——福海黄花沟现代农业示范园在新疆阿勒泰奠基。在西藏阿里普兰县、新疆和田民丰县,两个新示范基地也正在紧张筹建。杨凌示范区今后每年将在贫困地区每年培训农民1万人次以上,“杨凌科技”正在科技扶贫道路上越走越远,越走越坚实。
如今,“杨凌模式”“杨凌符号”“杨凌声音”“杨凌速度”“杨凌现象”和“杨凌科创”似一股股清风,扑面而来,吹向祖国四面八方。“支撑和引领干旱半干旱地区现代农业发展”已经成为杨凌示范区不懈进取的鲜活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