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09月25日 星期一
让古都文化看得见摸得着
——南京文交会孵出千亿文创新产业
实习生 何彩俪 本报记者 张 晔

    MR、VR、全息、仿生等先进技术展台人气爆棚,市民排队体验在虚拟与现实之间穿越的炫酷;传统非遗、萝卜市集、雕虫小技等120家创意工坊秀绝活,观众不仅能购买到精美的文创产品,还能亲手参与手工制作、创意DIY等活动……

    9月22日,“为文化增彩,为科技添翼”,象征着文化科技融合的彩色翅膀瞬间点亮,2017第九届中国南京文化创意产业交易会正式开幕。来自国内外600多家知名文化科技企业,共同展示文化与科技融合催生的新技术、新创意、新模式和新产品。

    打好文化牌,记住城市名片,成为许多地方的共同选择。作为古都名城,南京文化家底之殷实,令国内多数城市难以望其项背。但是,如何让一个地方展会叫响全国,怎样才能让书香墨韵中的文化,成为看得见摸得着的有形产品、产业,并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提升城市文化品味,则是一道深奥的考题。

    “看起来‘不明觉厉’,但确实超级炫酷。”这个周末,南京市民王伟的手机被一大波黑科技刷屏了,趁着天气不错,他带着儿子来现场感受一回。在江苏华博MR体验区,这种混合现实技术可以让用户沉浸在一个模拟的世界中,体验模拟游戏、观看视频天气、辅助3D建模甚至模拟登陆火星场景等;而在金刚科技展台则人头攒动,多自由度动感车、智能仿生机器人、垂直升降系统等玩乐设施让孩子们大呼过瘾。

    “南京文交会从去年起确立了‘文化科技融合’的主题,今年继续坚持,努力想把它办成目前国内规模最大的聚焦于文化科技融合的展会。”南京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潘谷平表示,作为科教资源位居全国前列的南京来说,发展文化与科技融合的文创产业可谓优势明显。他告诉记者,2016年,全市文化产业结构里,“互联网+文化”“创意+文化”这两个门类已经占据半壁江山。

    展会现场,独占南京国际博览中心6号馆的“中国华东地区文创礼品展”更是人气爆棚,上万件充满奇思妙想的创意设计产品,在文交会的舞台上走向市场、亲近公众、融入生活。丹枫文创园总经理肖礼龙“亮”出了三把金陵折扇,最贵的香妃竹扇价值1万元,最便宜的绿檀扇售价也达1800元,但即使是这样,也是大受市场欢迎;非遗传承人周希彬秀绝活,现场雕刻“木制纽扣”,古色古香的韵味让许多都市白领流连忘返。

    “发展文创产业,各地扶持政策很多,但高高在上,小微企业这样的‘蚂蚁兵’分享不到政策红利。而南京通过率先在全国建设文化产业公共服务平台体系,把政策‘嚼碎’了,俯身送到小微企业嘴边。”南京大学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教授顾江一语道破。

    在全国率先构建“1+1+1”文化产业融合政策体系;连续6年在全省文化发展绩效考核中排名第一;入选首批国家文化消费试点城市……“创意城市”于南京而言,早已不是口号。

    从秦淮老城南历史文化传承创新功能区、长江路文化休闲体验功能区,到建邺河西影音游戏广告功能区……近年来,南京重点建设12大文创功能区。此外,南京还设立“设计廊”、金梧桐创学院、文创服务港、数字文化产业公共技术等平台,为文创产品开发、展销,为文创人才培养打开通道。鼓励闲置建筑用于文创,每年培训100名优秀创意设计师、100名高层次文创企业家,鼓励原创作品转化,全方面培育龙头企业。

    2016年,南京文化产业发展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全市规模以上文化企业营业收入达到2754.89亿元,比2015年增长超过15%以上,文化产业增加值超过630亿元,占GDP比重首次突破6%,继续排名全省第一、全国前列。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