砥砺奋进的五年·创新创业成果巡展
Iphone7大小的电路板,在13米长的密闭保护箱内慢慢爬行5分钟,探出头时已摇身变为汽车的大脑——ECU(电子控制单元)。整个过程,治具上的电路板被四个不同的机械手上料、烧录、打标、检测、焊接、涂漆、盒装……13道装配检测程序走下来,重新面世的电路板华丽地成了高端产品。
要使ECU顺利“变身”并非易事,每一条生产线要配套相应参数指标,看似外貌相似的产品,性能差异各有各的不同。“非标准化”汽车部件需要配套柔性化生产和检测,杭州沃镭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就将柔性化“体检”变为多链条生产线,并在第五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先进制造行业获得第三名的成绩,从注册成立、租用厂房,到新三板上市,企业蒸蒸日上,也从侧面见证了一家成长型企业的快速发展轨迹。
替代进口 深耕国产智能装备制造
同样一条ABS/ESC控制器自动装配生产线,进口的费用在3000万元左右,沃镭等国内同级别厂商的价格只要1000万元。“像沃镭这种国内高端装备产业的崛起,非但没有面临国外企业的打压,反而是在替代进口产品。”杭州沃镭科技总经理助理赵静告诉记者,“尽管产品性能进口厂商仍有独占优势,但沃镭的产品性能指标也已达到进口产品的90%—95%,已经可以满足中高端用户的需求,具备了与进口厂商一较牛耳的实力”。
沃镭之所以能如此“抗压”,原因在于智能装备通常有非标化的特性,既不利于批量化生产还时刻需要大量工程维护人员,工本与人员费用的增加无形中削弱了外企的技术优势,再加上性价比的优势,沃镭的年订单量以每年翻一番的速度激增,仅2017年上半年订单总额便突破了亿元大关。
“汽车传统的机械部件可以用诸如卡尺等人工方法检测,可是电子部件或者电子系统的性能,肉眼无法判别其好坏,除了通过智能检测系统的测试,人工已然没有办法。”赵静告诉记者,与早已发展成熟的手机芯片封装线相比,刚刚兴起的汽车电子封装是沃镭的一个“风口”。
汽车产业技术的不断升级,不仅考验着汽车行业本身的反应速度,同时也考验着与之配套的高端智能装备产业。“客户的产品还没有上市,我们与之配套的装配检测设备研发的规划就要开始了”。沃镭采取的措施,是提前“下手”把脉市场,和客户同步展开研发,“这个过程最能证明自己的研发实力,直接效果就是客户在生产新产品的同时,相关智能装备就已经被我们锁定了。”赵静说。
做精做专 传统新兴产业“双肩挑”
“在签订EPB-ECU自动装配生产线时,客户要求半年时间交付,这要在2015年沃镭还没有签字的勇气。当时除了手头掌握的技术之外,既无资金也无人脉,完全不符合高端装备产业‘高举高打’的特点。”提起创业往事,公司总经理郭斌感触颇深,“当初做的每个项目都必须成功,一旦失败都是毁灭性的打击,甚至于每个项目的净利润都是下一个项目的研发资金。”
艰难的起步为沃镭锻炼出一支敢打硬仗的研发团队,随着技术的不断积累升级,公司逐渐抛弃低端产品,从别人不看好到主要客户都是上市公司和合资企业,沃镭一直扎根于高端智能装备领域,目前已形成了涵盖汽车底盘、制动系统、传动系统、转向系统等多个领域的系列产品,具备了从试验设备、在线检测设备到成套自动化装配检测线的全面设计制造能力。
2017年沃镭的订单中,传统产业占据一半,新兴的汽车电子/电控装备检测生产线占据一半,而且ECU线是汽车电子领域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一条生产线,“一条传统制动器生产线大约要13个装配检测工人,如果替换成我们沃镭研发的半自动化生产线,只需要3—5个工人。”郭斌告诉记者,根据目前的人力成本来测算,一条半自动化的生产线2—3年就可以收回成本。
未来三到五年,中国有望成为世界最大的汽车市场,国内的高端制造业也将迎来黄金发展期。除了要与国外企业竞争外,沃镭还要与国内企业“拼杀”市场,但郭斌显得信心满满,“我们将充分发挥自身在智能检测设备、自动化装配生产线、工业机器人集成应用、生产制造执行管理系统的技术优势,继续深耕智能装备领域发展,在做专、做精的基础上,做大、做强,实现企业更大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