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焦点
百年一遇,日全食横贯美国东西两岸
当地时间8月21日,美国民众期盼已久的日全食如期而至。这个百年一遇的景象,不仅让众多天文爱好者体验到震撼,也给科学家探索日、地、月三星奥秘提供了难得的机遇。此次日全食是1918年6月8日以来第一个横跨美国全境的日全食,同时也是1979年2月6日以来第一次可在美国本土观测的日全食。
一周之“首”
四维超纠缠态光子室外首次传输成功
奥地利科学家成功在两个相距1200米的屋顶间传送了超纠缠态光子,首次在实验室以外的现实世界证明了超纠缠态光子传输的可行性。该成果首次证明了能量时间/偏振同时纠缠的超纠缠光子在真实世界中的可操作性,同时向构建更高效安全的量子网络迈出了重要一步。
全球首份癌症病例图谱发布
瑞典科学家推出全球首份癌症病例图谱“Atlas”,将数千种特定癌症相关基因与患者生存情况联系起来,发掘出32种不以癌症类型分类、但与80%人类癌症相关的“公共”基因,可作为潜在新药研发的精准靶点。新图谱被认为是肿瘤临床实践革命性改进的重要推手。
本周争鸣
月球内部是否有水?研究结论大相径庭
月球内部到底是干的,还是湿的?新近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一份报告对“阿波罗16号”任务期间收集的月岩碎片分析显示,月球内部非常干燥。但这与上个月《自然》杂志子刊公布的月球内部可能含有大量水的研究严重矛盾。之前“月球含水”之说,是美国科学家借助卫星数据,分析月球上古代火山沉积物后得出的结论。
一周技术刷新
沃森机器人“叫板”神经专家
针对一例脑癌患者的治疗问题,IBM沃森机器人用时10分钟就提出了方案,而人类专家团队却耗费160小时。不过,专家并不认为人工智能与人类专家之间存在可比性,机器人的快解目前并不一定是最优解。
石墨烯中发现“超级弹性”电子
因成功制备单原子层厚石墨烯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安德烈·海姆团队,观察到电子在石墨烯中违背常识的运动行为及导电机制——在某些温度下,电子彼此碰撞,频繁地像黏性液体一样流动。这是对这种导电材料的物理学特性的全新认识。
尺寸缩小100倍的新一代天线问世
美国科学家描述了一种天线设计新方案,呈薄膜状,能与特定的电磁波频率而非波长产生共振,从而可制造出比当前小型天线还要小100倍的新一代天线,其将在便携式无线通讯系统中发挥巨大作用。
前沿探索
大气模型预报火星夜里有暴雪
法国科学家研究显示,火星夜里常下暴雪。他们准确模拟了火星的气象状态,结果表明,受晚间“水—冰云粒”冷却的影响,火星局部地区会出现暴风雪,其情形正如地球上的“微暴流”气象。
奇观轶闻
欧空局将推出“人造日食”
北美8月21日发生的罕见日全食堪称天文学界的盛事,但在接下来的几十年内,天文学家们将看到每次长达6小时的人造日食。欧洲空间局计划于2020年发射升空的Proba-3卫星的日冕仪将完成这一任务,直接在太空制造出人造日食的效果。
(本栏目主持人 张梦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