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衣主教”周鸿祎突然从裤兜里掏出一份折好的文件:“我带了一份商业计划书。老戴,你给我点时间,我跟你谈谈。”
场下响起掌声和笑声。
17日,低调许久的奇虎360公司董事长周鸿祎现身《新京报》主办的“寻找中国创客首届泛出海行业峰会”。相比发表演讲,他更愿意谈谈项目。他口里的“老戴”,是《新京报》前任社长、北京文投集团总经理戴自更。
奇虎360已出海多年,最近正准备重回国内。面对“大航海,新风口”这样的峰会主题,周鸿祎还有点无奈:“好不容易看到一片蓝海,就悄悄地进村!最怕的是,很多人事情还没开始做,概念已经吵得沸沸扬扬。你一旦惊动了巨头,他们手里有的是武器。”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互联网公司走出国门。有的是“被动出走”,因为国内市场群狼环伺,还有巨头虎视眈眈。有的是“主动为之”,一种模式在国内运行顺畅,下一步的市场拓展,自然是瞄准国外。
去巨头未至之地,成了很多创业者活下来的诀窍。
中国创业者在海外市场表现不俗。戴自更说,从数量上看,截至2016年年底,共有超过6000家中国互联网企业出海,出海的产品涵盖了游戏、工具、社交、摄影和教育等多个领域。2016年初,进入海外的排名前1000的应用中,中国项目有90个,到了去年底,这个数字变成了129个,增长幅度为30%。
创业者的出海已形成浪潮。这些移动应用的出海,也经历了“工具出海”“模式出海”和“内容出海”三个阶段。
早年间,一些中国的工具类应用创业者到国外,在国外移动互联网基础设施不完善时完成原始积累。不过,“工具出海”的问题在于,它变现空间有限,同质化严重,用户获取成本也在不断增加。
“模式出海”,则是目前最为主流的出海形态。网上流传中国“新四大发明”——“高铁、支付宝、共享单车和网购”,后三者均为“模式出海”。创业者做中东版的支付宝,东南亚版的饿了么,将已在国内验证成功的模式,复制到海外。
更高级的阶段,是“内容出海”。它是更直接的“文明输出”。比如,有创业公司将国内的网络小说翻译成英文,一些作品在东南亚国家还成为热门“IP(知识财产)”。戴自更认为,未来内容和文化出海将真正检验中国文明的价值和中国创业者的韧性。
但出海路上,同样“尸骨累累”。
2016年上半年,在“一带一路”国家上出海的平台有18家,但到去年底,还剩下8家,到了今年上半年,只剩3家。“这主要是因为,出国的创业公司只是做复制,没有做本地化运营。”戴自更说。
梅花天使创投创始人吴世春提醒,如果不了解当地的宗教、政策和法律,贸然进军,风险颇高。他建议,如果要出海,最好能以当地人才作为核心团队来搭建本地公司。戴自更也认为,出海者要尊重当地市场,和当地的政府、当地的互联网巨头建立良好关系,寻求支持。
既然“出海”已经成为“新风口”,那么,留给创业者的时间确实不多了。吴世春说,现在很多国家的移动互联网应用榜单上,已经是中国公司在打“内战”。
周鸿祎说得直接:“发现一个机会,所有人就一拥而上。于是,中国互联网很多恶习带到了海外,比如过度竞争、相互贬损、相互抄袭……我们好不容易发现这个蓝海市场,还是希望创业者多做、少说,用心专注你的产品和用户。”
(科技日报北京8月17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