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话
倪雅琪
抑郁症如同一条黑狗,追逐着受伤的心。旁观者只看见黑狗的沉默,唯有亲历的人自己知道:“它又在我的心底吠叫。叫声是多么可怕,快要将我撕裂。”
前些日子因自杀而刷爆朋友圈的林肯公园主唱切斯特·贝宁顿数年来便与这样的吠叫声共存。他曾一次次地奋力抵抗,像一名真正的战士。但他真的承受不住了。他的歌词暴露出他的内心:“我曾努力挣扎/走到现今/最终才发现/原来都无济于事……”好友的离世,更是冲破了他内心的最后一道防护线。终于,他选择在家中自缢。那或许也是他久寻而不得的“安宁的归宿”,至少,那条黑狗再也不会吠叫了。
虽然前有乔任梁,现有切斯特·贝宁顿,很多人认为自己已经对抑郁症了解得够多的了,但事实上对于抑郁症人们更多的仅是一知半解或是自以为了解。下面笔者就来说说对抑郁症常见的一些误解,看看你有没有过这样的想法呢。
抑郁症就是心情不好?
抑郁症并不是单纯的“心情不好”。人们可能在生活中的一些时刻会感到沮丧或者失落,那是面对困境的正常反应,是“抑郁情绪”而不是“抑郁症”。临床上对于抑郁症的诊断是以显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为主要特征,症状至少持续两周,病程迁延,并伴有不同程度的社会功能的损害。严重者可能会出现妄想、幻觉等精神病性的症状,甚至做出自伤、自杀等行为。
除此之外,“心情不好”似乎是一种选择,人们可以选择让自己心情好起来,或者放任自己心情不好。但抑郁症却并不是一种选择,相反,它就那样出现了,俘获住心灵的健康。当你对一位抑郁症患者说“想开点”“加油”“别那么沮丧”的时候,无异于是将疾病的责任归咎于病人的身上,但事实上他并不想那样。疾病让他变得不那么像自己了,那不是他的错。
抑郁症只是心理疾病?
抑郁症的发病机制异常复杂,不仅受到心理因素的影响,也可能与多巴胺、血清素、去甲肾上腺素等分泌不足有关,具有广泛的生理基础。这也意味着进行药物治疗是必要的,仅仅依靠心理疏导效果甚微。这点对于中度以上的抑郁症患者来说,尤为如此。
然而,社会对于精神疾病存在某种污名化认知,人们似乎难以理解一个抑郁症病人的服药行为,甚至恶语相向:“他得多不正常才会吃药!”“他就不能自己努力点吗,离开药就不行了?”反观同样的情况,人们却并不会谴责一个糖尿病人或者高血压病人需要依靠药物来缓解病情。这种差异性的态度也影响到抑郁症患者的康复之路,他们或者中途停药,或者擅自减少药量,祈盼能够迅速地重回“正常人”的队列之中,却也因为忽视了药物的重要性,诱发症状的加重,乃至于一再的复发。
当然,罹患抑郁症也并不意味着就要终生服药,具体仍要视病情而定。一般来说,初次发病者在病愈后需至少维持用药6—8个月,多次发病者则要延至一年以上。
内心脆弱者才会得抑郁症?
抑郁症并不是弱者的专属品。人们并不是因为“性格脆弱”“不够坚强”才会得抑郁症,那不是他们生病的原因。相反,抑郁症可能造访任何一个人的家门,就像英国首相丘吉尔所说的,“它一有机会就会咬住你不放。”不管你是脆弱还是坚强,是权贵还是平民。
丘吉尔自身也饱受抑郁症之苦。他一生征战不休,受命于危难,又力挽狂澜打败了希特勒,赢得了二战的胜利,他的勇气可谓超乎常人所有。他绝不是脆弱的,但他也向自己的私人医生坦承,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他不太敢靠近阳台:“那种一跃而下的念头会钻进脑子里。”他不停地工作,如同陀螺般转个不停,担心一旦自己停下来,“就会坠入焦虑与挫折的深渊”。
那是抑郁症对他的影响,它攫住了他的生命,而他拼命地挣扎,直至91岁高龄,因中风而去世。切斯特·贝宁顿也曾这般奋力抵抗。他们并不软弱,相反,他们都是自身生命的勇士,只不过在与抑郁症这条黑狗的恶斗中,有输有赢。(作者系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