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08月04日 星期五
韩春雨团队发表声明主动撤稿
《自然—生物技术》社论称“数据已经说话”

    本报记者 操秀英

    备注关注的“韩春雨论文事件”有了新进展。3日凌晨,科技日报记者从《自然》杂志获悉,河北科技大学副教授韩春雨及其同事发表在《自然—生物技术》上的题为《利用NgAgo进行DNA引导的基因组编辑》的论文于北京时间8月3日撤稿。

    撤稿声明中称,由于科研界一直无法根据其论文提供的实验方案重复出论文图4所示的关键结果,他们决定撤回这项研究。“在该图中,我们报告说,利用5′磷酸化单链DNA作为引导,NgAgo能够有效引起双链断裂,并对人体细胞基因组进行编辑。虽然许多实验室都进行了努力,但是没有独立重复出这些结果的报告。因此,我们现在撤回我们的最初报告,以维护科学记录的完整性。不过,我们会继续调查该研究缺乏可重复性的原因,以提供一个优化的实验方案。”

    《自然—生物技术》3日同时发表了社论《是该数据说话的时候了》。文中称,一项宣称通过Argonaute酶实现基因编辑的研究被撤回,这显示了论文发表后的同行评议在媒体时代的重要性。社论梳理了论文发表以来的事件进展:韩春雨及同事撤回了发表于2016年5月的一篇论文。该论文称,短5′磷酸化单链DNA可引导格氏嗜盐碱杆菌核酸内切酶(NgAgo)产生双链断裂,实现对人类基因组的编辑。论文一发表,便引起科研人员的极大兴趣。但是很快,在社交媒体的助燃之下,有关该研究可重复性的质疑开始迅速增多。去年11月,《自然—生物技术》发表了“编辑部关注”,提醒科研界留意这些可重复性方面的担忧。为了最终解决这个争议,多个研究小组在数月里生成了更多的实验数据。如今尘埃落定,这也是世界各地的许多实验室为澄清NgAgo的功能而付出大量时间、精力和资金的证明。

    社论还提到,去年12月,韩春雨及同事,还有另外几个与《自然—生物技术》联系的独立研究小组,提供了新的数据,称已经重复了NgAgo基因编辑活性,但编辑和一位外部评审人都判定这些数据太过初级,不满足发表标准。因此,编辑部决定给这些原始论文作者和新的研究小组更多时间来收集更多能支持其论点的实验证据。“现在,距原论文发表已过去了一年多,我们了解到当初曾报告说初步成功重复出实验结果的独立研究小组,无法强化初始数据,使其达到可发表的水平。类似地,在征求专家评审人的反馈意见后,我们判定韩春雨及同事提供的最新数据不足以反驳大量与其初始发现相悖的证据。”社论称,“我们现在确信韩春雨的撤稿决定是维护已发表科研记录完整性的最好做法”。

    文章最后表示,在希望得到快速、明确答案的全天候媒体和公众眼中,论文发表后的同行评议流程似乎慢得让人沮丧。但是,当涉及生物学问题时,往往没有明确的答案。“当研究重复性时,有一点我们是知道的,那就是这需要花时间来做。就这篇有关NgAgo的论文而言,现在是时候了,数据已经说话了。”

    随后,河北科技大学在官网回应称,鉴于该论文已撤稿,“学校决定启动对韩春雨该项研究成果的学术评议及相关程序”。河北科技大学同时发表了韩春雨团队声明:“同意按学校安排选择一家第三方实验室,在同行专家支持下开展实验,验证NgAgo-gDNA基因编辑的有效性,并将实验结果公布,以回应社会关切。”(科技日报北京8月3日电)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