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发现与创新
科技日报北京7月27日电 (记者张佳星)经过对700余种表观遗传相关分子的筛选,中国医学科学院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曹雪涛研究团队首次发现了甲基转移酶SETD2分子能够显著增强干扰素的抗病毒效应,相关论文27日发表在《细胞》杂志上。
顾名思义,“干扰素”不直接“消灭”病毒,而是通过“干扰”达到抗病毒效果。它通过两个途径“干扰”,一是“敦促”细胞产生抗病毒蛋白,另一个是增强天然免疫细胞等“机体卫士”的杀伤病毒能力。
什么能调控“干扰”?有没有分子能给干扰途径施加“动力”?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科技部973计划等的资助下,曹雪涛与浙江大学医学院免疫学研究所博士生陈坤以及第二军医大学医学免疫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联合攻关,发现甲基转移酶SETD2分子能够显著增强干扰素抑制乙型肝炎病毒复制的效应,让干扰素在对病毒的“阻击战”中更“铁腕”。
研究团队通过高通量RNA干扰筛选体系,在700余种表观遗传修饰相关分子中筛选,找到SETD2分子能增强干扰素的效能,并通过构建小鼠模型证实SETD2分子一旦缺失,干扰素抗病毒效应将减弱。
团队还进一步分析了SETD2分子的工作机理,即SETD2分子通过其甲基转移酶活性,直接催化干扰素信号通路关键性蛋白分子STAT1的第525位赖氨酸发生单甲基化修饰(STAT1-K525me1),促进了干扰素效应信号通路活化,从而诱导出更多抗病毒蛋白分子表达,发挥更强的抗病毒效应。
该研究为研发新的临床抗病毒药物提供了潜在的靶标,也为以干扰素为基础的感染、癌症等新型免疫疗法研究提出了新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