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手记
做记者十年,写了不少先进人物,我以为我很难再被感动。
但是,采访黄大年老师的某些瞬间,依然忍不住鼻子一酸。当他的学生们说,前一秒还在“手术很成功”的狂喜中,但看到老师从手术室被推出来,看上去那么脆弱和无助时,他们全都安静了;当看到他的学生马国庆在他的电脑里翻看老师的那些老照片,特别宝贝地说:“我自己留着,不给他们”;当听到有人说,他手术后醒来告诉妹妹的第一句话是,“你嫂子身体不好,照顾好她”;当看到女儿发给他助手于平的短信上说,“在你们看来,他是大科学家,在我看来,他就是我爸爸。我和妈妈所失去的,是更加刻骨铭心的存在”……
是的,这是一个大科学家,是一个研究内容对于很多人来说太“高大上”的科学家,如果说这个科学家离我们很远,那么,把他还原成一个普通人,就会觉得,他所有的执拗、坚持、较真、拼命、脆弱和不舍,你都能理解。
和我们一样,黄大年也是一个很矛盾的人。他经常叮嘱朋友、学生要多锻炼身体,但自己后来却疏于锻炼;他会建议学生注意生活的细节,自己却无暇顾及;他应该是一个把控大局的战略科学家,却事无巨细,连每一份演示文稿都要亲自修改……看似矛盾,实则是他太看重这份责任和事业。
写稿过程中我常想,每一个科研工作者,每一个普通人,能向黄大年学习什么?或许,对祖国深切的爱主要来自于特定的时代背景和个人经历,超然的淡泊名利的人生态度更多源于性格,但我们至少可以学习他对待工作的认真态度,学习他“心有大我”的情怀,在考虑自己的房子车子职称等因素时,也想想能为这个社会做些什么。可能会很难。其实也正因为难,像黄大年这样的人才会被尊敬和铭记。但无论如何,每个人、每一个点滴的改变,都将是未来美好之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