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07月13日 星期四
“瓜果之乡”谋变,一链条做好可成“世界果园”
本报记者 朱 彤 王延斌

    将一粒高科技的种子植入地下,辅以植物声频控制、设施蔬菜水肥一体化、自动卷帘机等农业新技术,将之培育成一颗有“科技含量”的水果。以此为起点,企业家、科学家们正联手通过科技手段和商业模式将瓜果的种植、加工、输出三者做成了一个链条,信息、科技、金融、产业合作等穿插其中,最后将之输向国内外,从而打造“世界果园”。

    这并不是一纸规划,而是在新疆国家现代农科城正在发生的事情。

    试验区加装了新发动机

    “吐鲁番的葡萄哈密的瓜,库尔勒的香梨人人夸,叶城的石榴顶呱呱。”一句民谣道出了“中国瓜果之乡”新疆的四个招牌。

    新疆不缺孕育瓜果的自然条件——远离海洋又有山脉环抱,来自海洋的水汽不易到达,由此造成的少降水,干气候再加上充足光照和昼夜温差,使得这里的瓜果特别甜。但一切并不完美。“缺人才、缺资金、缺技术”是新疆水果输出的痛。

    现在,包含宏韬大略的“丝绸之路经济带创新驱动发展试验区”(下称试验区)的落地为新疆瓜果带来了转机。标志性事件发生在半年前,国家现代农业科技城的挂牌,为试验区加装了新的发动机。

    何以见得?

    这几天,塔城市农民贾祥正在物色种子和基质,为即将开始的育苗做准备。2010年之前,他育苗主要靠普通土壤,但成活率低、病虫害多发一度让他苦恼不堪。

    2010年之后,他参加塔城国家农科园区的农技培训,第一次听到“基质育苗”的概念。“这种用棉籽壳、蘑菇袋、牛羊粪等原料经科学配方而成的基质,病虫害少了,占地少了,劳动量少了,育苗成活率甚至达到80%,效益提了一大截。”

    贾祥的成功经验正在新疆各大园区复制,也透露了新疆农科城的野心:他们想以新疆现有的国家级、自治区级农业科技园区建设为依托,借助信息、科技、金融、产业合作等平台构建的一个农业产业聚合区。于是,新疆38家国家级、自治区级农业科技园区联合组建了“丝绸之路农业科技园区协同创新战略联盟”。

    问题在于,高科技的农业成果从地里长出来,收获了,下一步干什么?

    新疆农品做大还需要更多科技支持

    中粮屯河向来不掩饰对番茄、林果的巨大胃口。

    这家新疆农产品加工企业的“龙头”现拥有22家番茄制品加工企业,番茄酱年出口量占中国番茄制品年出口总量的50%;拥有9家甜菜加工厂,是中国最大的甜菜糖生产商;具有10万吨鲜杏的加工能力,杏浆产品主要销往欧洲、俄罗斯等地区和国家。

    新疆农产品加工业尚处于初级阶段,以中粮屯河为代表的新疆农产品加工企业群体的存在弥补了这里远离内地大市场、本地消化能力不足、农产品加工转化程度不高、市场开拓能力差的致命短板。

    “首先,新疆要发挥‘通道’优势,从北京到巴黎大概有8000公里,到了新疆距离就省下来一半了。根据大数据来研究哪些国家、哪些地方需要哪些产品,顾客的季节性需求是怎样的,然后把一些东西运到新疆待命。物流和仓储需要跟商业模式进行结合。”我国著名经济学家、清华大学教授李稻葵出了好个建议,自己吃不了,外销确实是个路子。

    建议很好,但对于物流环节损失率高,保鲜技术有待提高的新疆来说,农品做大需发力物流和仓储,而后者需要更多科技支持。

    把中国果蔬送上中亚餐桌

    每到哈密瓜收获季节,瓜农满怀喜悦地将成堆的哈密瓜挑选装箱。但因缺乏保鲜技术措施,新疆每年优质鲜果腐损率超过30%。新疆农科院的一项果品保鲜配套技术可使伽师瓜保鲜6个月、库尔勒香梨保鲜10个月。

    为打造南疆农产品万吨级仓储物流航母,新疆兵团已经携手华蒙通集团建造了两处万吨级以上的现代化高科技仓储物流基地。将原来传统流通渠道缩减为只有3至4个环节的新型供应链渠道,让阿克苏苹果、库尔勒香梨、纸皮核桃等地标性农产品积极地参与国内外市场的激烈竞争。

    这两个典型案例点出了科技的魅力。在物流和仓储问题解决之后,下一步是出口。

    夏至时节,塔城市永利商贸有限公司的37辆货车拉载着750吨果蔬,通过巴克图口岸,把中国果蔬送上中亚餐桌。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永利商贸“冒出头来”,承担起将新疆各种保鲜果蔬源源不断销往中亚以及东欧国家的重任。

    巴克图口岸地缘优势无可替代,到阿斯塔纳不到1000公里。永利商贸老板于英萍告诉记者:“去年公司出口果蔬近20万吨,每年出口量都呈上涨趋势。果蔬基本上在保鲜库存放一天,第二天就装车出口。”

    借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东风”,新疆乘势而上转身迈步走“西口”,进出口贸易呈现强劲态势。

    巨大的需求倒逼着“种植、加工、输出”链条越做越顺,瓜果之乡成为“世界果园”的梦想正大步迈进现实。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