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07月11日 星期二
聪明的创业者都会先“试错”
本报记者 韩士德

    创业故事

    “以尽可能少的人、尽可能少的钱,先启动项目,验证创业项目合理性,一旦验证成功,找人、找钱都会非常容易。”

    “我们的公司沉寂了3年,这3年我们除了自己一行一行地编代码、写程序,很少出来露面。现在我们的IBE仿真安卓出来了,我们有了一点自信和实力,才敢到市场上闯一闯。”屈凯峰的这句话,让记者印象非常深,就像他额头前的那一小簇白发。在如今的市场上,靠实力打拼让同龄人对他有了一点崇拜。

    在同龄人里,像屈凯峰这么优秀的有一些,但像他这么疯狂的还真不多,清华大学的高材生,被新西兰“国宝级企业”高薪挖过去、拿到了新西兰绿卡还毅然决然地选择回国创业,这家伙是不是疯了?

    “工程师创业能做大,也容易成功。我自己是一个工程师,从2004年到现在我一直在做仿真这个事,其中还有两个项目获得了国家科技奖。我一直在思考自己要干什么,其实选择创业,一方面是圆自己一个梦,另一方面也真心想为仿真行业作点贡献。”屈凯峰微笑着说。

    一个不安分的仿真工程师

    仿真,通俗的说就是虚拟试验。但凡需要试验的地方,就需要虚拟试验,就需要仿真。

    “以汽车碰撞为例,如果我们直接用人、用车去碰,代价很高。但是,如果我们借用仿真技术,则可以减少伤亡、节省时间、节约成本,并且通过快速、反复地碰撞来分析哪个部件碰坏了,人有没有受到伤害。”谈起仿真技术,屈凯峰如数家珍。十几年的从业经历更让他对仿真技术和应用的价值有着自己的判断。作为一名仿真技术高端工程师,他对仿真行业的痛点看得也十分清楚。

    “仿真技术在汽车、航空、航天,包括我们的手机都广为应用。大家可以试着把苹果手机扔起来,如果扔到两米以上,摔下来一定是角着地,不会是屏幕着地,这就是通过大量仿真优化后的结果。仿真技术是非常有价值的技术,但是为什么很少有人听说?因为这个技术过于高端,使用门槛太高。”屈凯峰说。

    所谓“门槛太高”,屈凯峰这样解释,仿真技术对应用者的要求很高,有了仿真软件还不行,还必须是懂行的人才能应用好。仿真技术不仅在中国用起来困难,在国外也同样如此。

    “在我已有的十几年的仿真经验里,我对这个困难的体会特别深。在2008年到2011年期间,我承担了国家两个重点研发项目里的仿真工作。这两个项目,一个已经获得2013年的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另一个正在申请2017年的国家发明一等奖。这都可以体现出仿真技术的应用之高端。2011年,我到新西兰‘国宝级企业’——Fisher &Paykel公司工作,他们也存在同样的问题,也需要从全球招聘杰出的仿真工程师。”屈凯峰告诉记者。

    除了门槛高,还有一个巨大的供需矛盾存在。“仿真行业内约有75万专业的仿真工程师,他们手上积攒着大量的模型,但是这些模型高度依赖于他们,别人没法用。同时,工业界有8000万的设计工程师想用仿真技术来指导设计,但是他们找不到合适的模型。”这是屈凯峰一直在思索的问题,也是一直让他不安分的原因。

    清楚并解决行业痛点

    2014年3月7日,屈凯峰的公司在清华科技园落地了,取名云道智造,很有互联网时代科技的味道。虽然已经3年多过去了,但是谈到公司成立的情景他依然很激动。

    “我没想到这么顺利,这么快就把公司注册下来了,我们赶上了好时候,国家鼓励创新创业,给了很多好政策,让我们省了很多时间和精力。这3年多时间,我一直在享受创业的过程,我越来越坚信自己做对了。”屈凯峰从骨子里就是个不安分的人,要是安分他就不会离开Fisher &Paykel公司回国创业,创业的艰辛不用多说,但他就是要执著地把他看到的仿真行业问题真正解决了。

    屈凯峰的梦想是做一个通用的仿真平台出来,这个仿真平台不是网站,不是网页,而是代表一个重平台的概念。借助于这个仿真平台,仿真工程师不用了解仿真软件的底层内核,不用学习编程语言就可以方便地把他们的模型和仿真经验固化到平台上,然后供设计工程师使用。

    “工业界的产品一般都是标准件,一个汽车就有两万个左右的零件。设想一下,如果工业界的每个零部件,每个设备在这个平台上都有它的仿真模型,那一定是一个非常美好的场景!”谈到这,他总有说不完的话,越说越有劲。

    谈到自己的创新之处,屈凯峰表示,“我们做的这个事完全是填补空白,是全新的理念和应用。第三代仿真系统和第二代的最根本的区别在于第三代是互联网架构下的、开放的、多对多式的平台,没有专业门槛,懂一点技术的都可以使用,并且可以自己开发应用。第二代的情况是它提供什么你就只能用什么,不能根据需要再开发,而且门槛很高,必须是专业的仿真工程师操作。”

    科技企业核心是研发

    “我一直坚信科技变革能给社会带来巨大变化。2012年的时候我就想,这么有价值的技术为什么不能把它大众化?为什么不能像CAD一样,让每个中小企业都用得起呢?这也就是我们创业的初衷:致力于仿真技术大众化!现在我们已经有了50多个人的团队,仿真大众化是我们共同的志向。”屈凯峰说。

    实际上,制造业数字化是全球发展的必然趋势。德国“工业4.0战略”、美国“工业互联网”、“中国制造2025”都将“智能制造”作为重点,特别是将“工业技术软件化”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国务院关于深化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发布,将软件的战略意义提升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即“强化软件支撑和定义制造业的基础性作用”。

    对此,屈凯峰体会很深。“制造业的核心是研发,特别是数字化研发越来越重要。过去我们是在引进的基础上消化再创新,但现在的转型升级必须是正向研发,再往前走我们和国际上是一个起跑线甚至我们还快一点。我们要领跑,就要自信地参与到国际化竞争中,我们现在就是在用全球的资源进行创新。”

    “一个企业不怕小,就怕没有活力,没有前景。做研发就是要沉得住气,我们就是要做出那个‘1’出来,没有‘1’所有努力都是0。掌握核心技术才能走得更远。”屈凯峰说。

    怎样做创业项目才能少走弯路

    很多人都有创业的想法,但大多数创业项目都以失败告终,怎么才能少走点弯路呢?

    “以尽可能少的人、尽可能少的钱,先启动项目,验证创业项目合理性,一旦验证成功,找人、找钱都会非常容易。”谈到最初的创业经历时,屈凯峰深有体会地说。

    屈凯峰告诉记者,找钱、找人是每个创业者初期都会遇到的问题。所以,聪明的创业者都会先“试错”。

    屈凯峰表示,现在社会环境很适合创业,政策支持,资金也追捧,项目起步相对比较容易。像很多互联网项目,几个人、几十万元就可以启动,“试错”成本很低。

    “但科技类项目起步是比较难的。科技类项目前期的研发投入比较大、研发周期比较长、对人才的需求也比较强烈。”屈凯峰说,实际上人们看到的很多科技项目都是工程师创业,创始人本人就是技术大牛,而且在圈内有一定影响力,所以他找人的时候就相对比较容易——别人对他技术水平很钦佩,愿意跟他干;找钱也相对容易,因为资本方认为他本人就“很值钱”,在这个领域里如果他都搞不成,别人就更没戏了。而有钱的或者有资源的人,很难在科技项目里创业成功,他们更倾向于投资这些项目,或者在项目启动后加入团队。

    “企业管理是更重要的必修课”

    曾经是一名工程师的屈凯峰表示,依靠创业者本人的魅力,很快能聚起一批人,在项目初期,团队人少,一般也不会出问题。但是,人员多了,管理就突出了。创业者的头等大事不再是技术突破,而是怎么去管理团队,怎么保持团队稳定和持续的创造力。

    他认为,做好管理的关键是做好“三个放权”。这三个放权,分别对应成员的“帽子”“钱袋子”和“身份”。一是释放“管理权”,不能一切都是自己说了算,要让核心团队参与到管理中来,做好分工协调。二是释放“收益权”,不能把收益都攥在自己手里,要主动与人分享。三是释放“股权”,让核心成员成为公司的主人,让他们觉得不再是给老板打工。

    “当然,即使这些都做好了,创业项目的失败概率依然很高,这是由市场规律决定的。成功本身就是稀缺资源,不可能人人都能轻易得到。”屈凯峰说,创业者要时时分析团队情况、项目情况、市场情况等等,根据情况变化不断调整、完善项目,适应变化,必须时刻学习新知识,分析新问题,才能提高项目成功率。(图片来源于网络)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