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地、海洋、天空,一批联合作战指挥员,率领雄师劲旅鏖兵沙场:铁甲战车驰骋莽原,钢铁战舰跋涉惊涛,长空鹰阵飞向远海……这些面貌一新的指挥员,都经过我国最高军事学府国防大学联合作战指挥人才的培养。
盛夏时节,科技日报记者来到位于北京西郊的红山脚下,静谧的校园里,一场全面深入的内涵式变革在国防大学鼙鼓急催、持续推进,最高军事学府激荡起改革强校的最强音,迸发出了再铸辉煌的蓬勃创造力。
2016年春,国防大学第46期指挥员班开班,近两百名来自各战区、各军兵种和军委机关的军师职干部走进联合指挥与参谋学院,开始为期一年的学习培训。
这是军队改革部署展开后国防大学首批“指挥员班”学员,也是首次区分为“联合作战指挥”与“领导管理与指挥”两个专业分班施教。
自46期始,国防大学培养联合作战指挥人才由“聚焦”转向“突出”。按照一切以提高作战指挥能力为根本目的,一切以能打仗、打胜仗为根本标准,扭住制约联合作战指挥的矛盾和问题寻求突破意图,选拔的学员构成更全面,涵盖了陆军、海军、空军、火箭军、战略支援部队五大军种及诸多兵种。
这只是国防大学突出抓好联合作战指挥人才培养的一个缩影。
“党的十八大以来,着眼人才强军战略,国防大学坚持未来仗怎么打、部队应该怎么训,教学内容就怎么改,不断设计开发新课程,把培养联合作战指挥人才作为重中之重、急中之急突出出来,加快联合作战指挥人才培养步伐。”该校相关负责人说。
为适应未来战争对联合作战指挥人才提出的素质要求,该校重点构建了以全域多维联合作战指挥能力培养为主导、体现信息化特征、符合能打胜仗要求的现代教学体系。几年间,新增与联合作战密切相关的若干新兴学科,构建起以联合作战能力生成为核心的人才素质模型和教学体系。
该校领导告诉记者,他们在教学中,突出军事斗争准备研究,突出信息化局部战争战法研究,增强学员联合作战意识和能力;新建14个教学基地,建成装备教学中心、战争影视厅、国防经济实验室、全域多维联合作战实验室;加大兵棋系统研发运用力度,取得重大成果,在保障校内外演习集训和教学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此基础上国防大学还深度推进科研创新——
2010年,该校党委第一次颁发关于推进军事理论创新的意见,提出了构建战略智库、打造高端学术交流平台、培育创新人才团队、把军事理论创新作为党委工程等思想和要求。
2014年,该校又出台深化科研改革发展的意见。成立了“战略咨询研究小组”,经常赴各战略方向进行对策性研究;每年设立6项到10项重大专项课题,校领导亲自挂帅组织开展课题攻关。
2015年11月,国防大学被列入首批高端智库建设试点,成为国家重点建设的10家综合性智库之一。该校瞄准“打造国家级战略智库”这一目标,面向军事创新前沿,搭建大团队协同式研究平台,主动对接国家和军队重大战略需求。
党的十八大以来,该校上报各类咨询报告300余份,共完成各级各类课题1600余项、学员课题1200余项,获国家和军队级科研奖励60余项,数量质量均实现历史性跃升。
“上世纪末,钱学森曾提出,我军未来的师长、军长都应是硕士、博士。1985年国防大学重新组建以来,先后培养了全军4200多名研究生,涌现出我军第一个博士集团军政委、第一个硕士师长、第一个博士舰长……成为一支强军兴军的重要力量。”该校相关负责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