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07月03日 星期一
回归教学 重塑本科培养体系
复旦大学如何创新“双一流”建设
刘 禹 本报记者 王 春

第二看台

    有机构曾做过2014、2015届中国大学毕业生培养质量跟踪评价,结果显示,毕业生中有68%的人认为母校教学过程中实习和实践环节不够,近50%的人认为无法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此外,课程内容不实用或陈旧、课堂上学生参与度不够、课程考核方式不合理等也是“热门回答”。

    根据教育部分析,新世纪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取得了长足进步,高等教育规模位居世界第一。然而,高校重科研、轻教学的现状并没有得到实质性地改善。

    “长期以来,大学更关心学科建设,而本科教育则是按照惯性在进行,老师们并不关注如何教得更好。对人才培养基本上还停留在10年前,甚至20年前。”复旦大学本科生院常务副院长、教务处负责人徐雷教授说:“高校现在的通病是办学理念、专业设置、培养机构等不同程度的脱离社会实际和时代发展。”

    “没有一流的本科教育,就没有一流的大学。”复旦大学校长许宁生表示,高等教育回归教学,是中国大学未来的发展方向。事实上,哈佛、斯坦福、麻省理工等众多超一流大学正在重塑本科教育。

    复旦大学从本世纪初开始尝试本科教育改革。6月21日,复旦大学宣布实施《复旦大学2020一流本科教育提升行动计划》,以此对标“双一流”建设的国家战略,聚焦“双一流”建设中人才培养质量这一核心问题。《行动计划》一共22条措施,重点推进一系列基于“通识教育—拔尖培养—多元选择”有机结合的教育教学改革。在专注基础融通的基础上,更多地满足学生个性化、多元化的成长需求,构建互相贯通的多维发展空间。

    按照新的方案,学校将结合“2+X”培养体系建设,制订更多模块化的专业培养方案。本科前两年,着重开展通识教育和大类基础教育,专注基础融通;从本科三年级开始,学生会有二次选择专业的机会。此外,还会针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兴趣,给予学生丰富的发展选择可能。

    通过压缩专业必修课门数,构建少而精的专业核心课体系,减少必修学分,给学生更多的选课自由。在学校提供的弹性学制范围内,学生自由修读各类课程:既可以在本专业继续纵向地深入学习,修读荣誉项目课程或各类卓越培养计划,强化学术训练,实现本研贯通培养;也可以跨学科横向学习,或参与各类创新创业实践等,接受交叉融合培养。

    最重要的是,不管是选择深耕本专业,还是选择跨专业学习或是创新创业,学生都有回头的余地。“这是一扇‘旋转门’,继续深造的学生可以随时投身其他方向,尝试创新创业的学生也可以随时脱身。一切都看学生自己的意愿,我们只是给予学生多元化的选择。”复旦大学常委副校长桂志浩解释说。

    新设的本科生荣誉项目,将激发学生在学习和研究上的最大潜能,完善拔尖人才培养模式。据介绍,复旦大学每年有10%左右的学生,现有的课程体系无法满足他们的需求。荣誉项目的课程设置将在深度和广度上有所提升,以满足拔尖人才的培养需求。学生若直升本校研究生,还享有“本—硕—博”一体化培养、导师量身定制个性化培养方案的优惠政策。据悉,到2019年,首批参与荣誉项目的本科生将有机会获得荣誉学业证书。到2020年,争取所有院系均能开展荣誉项目教学。

    根据《行动计划》,复旦大学将有效贯通从教室到书院、科研与创新创业、社会实践、海外游学、网络新媒体等六个维度的育人空间,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融合育人系统。据介绍,到2020年复旦大学本科生招生规模将扩大到3500人左右。学校将新增或调整设置西班牙语、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大气科学、能源化学、新工科等专业。此外,学校还将推进先修(AP)在线开放课程建设,为学有余力的中学生提供复旦优质的课程资源。复旦大学将进一步扩大学生海外交流规模,争取每年提供的海外学习交流机会(人次数)达到每个年级本科生人数的一倍左右,使更多的本科生在读期间能获得一次以上的海外学习经历。

    “‘双一流’是目前大学建设的共识,但普遍缺乏系统安排。”许宁生说,复旦的《行动计划》出台相对较早,系统地规划了本科教育体系,具有一定的推广和借鉴意义。“育人是大学承担的最主要的社会功能,大学应该在目前的世界竞争格局中来思考人才培养的战略意义,而复旦大学的目标是通过此次改革,培养能够掌握未来的人才。”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