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07月03日 星期一
青岛胶州: 千名“服务经理人”帮企业“跑腿”
本报记者 王建高 通讯员 刘 伟

    “生产效率提升了四倍多,人力成本降了三分之二,这多亏了‘企业服务经理人’。”近日,青岛胶州张氏机械有限公司经理张焕鑫告诉科技日报记者,作为一家汽车配件企业,他们一直想建设智能化车间,降低人力成本,但技术关口却久攻不下。“这方面单靠企业自己搞,确实是太费劲,而且走了不少弯路。”

    所谓的“企业服务经理人”,是青岛胶州市在山东省首创的一项营商制度,在全市确定千名机关干部担任企业服务经理人,定向联系1000家骨干企业,实行“一对一”长期联系和跟踪服务。

    联系张氏机械的“服务经理人”是胶州市综合行政执法局副局长王冬。了解到企业需求后,她亲自上阵当“说客”,为企业请来了西安交大、青岛智能研究院的专家,进行了有针对性地技术会诊,很快制定了设备的技术升级方案,帮助企业完成了转型升级。

    政企一家亲:“一对一”帮企业跑腿

    “经理人一般是副科级以上干部,经济部门扩大到股级干部,1000家企业包括规模以上企业、百强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和专精特新企业。”王冬说,千名经理人在帮助企业“跑腿”解决问题的同时,也拉近了企业和政府间的距离,实现了政企一家亲。

    面对量多面广的企业及其发展中的诸多问题,张氏机械与王冬的事例并非个案,1000家骨干企业内就有1000个“张氏机械与王冬”的故事正在发生。截止目前,1073名企业服务经理人入企对接服务3000余人次,600名企业经理人提交了《企业情况调研表》,681名企业经理人反馈了《工作台账》,为企业解决了一批实实在在的问题。

    目前,胶州市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983家,数量持续位居全省首位。以前,许多企业对政府出台的政策不甚了解,获取信息的渠道也不太通畅;而一些干部不太熟悉企业经营中碰到的实际问题,这就容易导致一些举措针对性不够、操作性不强。胶州在省内首创的“企业服务经理人”制度,为完善精准服务顶层设计增添的精彩一笔。

    “‘一对一’的服务模式,相当于在企业和政府间开设了一条长期绿色通道,一旦企业要向政府部门咨询或者解决实际困难,不用多头跑,只需找自己的服务经理人就行。”胶州市科技和工业信息化局局长张道峰介绍说,作为企业服务经理人,一方面要把市里的各项政策和重大会议精神及时送达企业,另一方面要在企业有需求时,及时赶到现场,为企业经济发展和职工权益保障保驾护航。

    在职终身制:开设长期绿色通道

    开设长期的绿色通道,意味着企业服务经理人实行的是在职终身制。“今后,只要我还在胶州市工作,不管单位、职务如何变更,都是张氏机械的企业服务经理人。”王冬说,自己每月至少走访企业一次,每季度至少组织企业参加一次交流对接活动,每年至少撰写一篇调研报告或工作体会,做到掌握企业生产经营状况、企业产品和市场、企业员工队伍、企业实际需求。

    “为防止滋生腐败,建立‘亲’‘清’新型政商关系,我们要求企业经理人严格做到‘四不准’,并不定期进行明察暗访。”张道峰表示,“四不准”即不准接受企业的吃请或报销开支,不准收受企业馈赠的有价证券或礼品(包括土特产),不准购买企业远低于市场价格的产品,不准做违背企业意愿、侵害企业利益的事情。

    企业跑得勤,问题看得准,服务就能贴进企业的真实需求,从而促进企业的良性健康发展。2017年一季度,胶州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520亿元,同比(下同)增长9%;工业增加值增长7.2%。实现技术合同交易额1.4亿元,增长12%。新认定在孵企业26家,增长116%。1—5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完成987.2亿元,增长11.3%。

    “要通过经理人这个纽带,着力构建服务企业发展的长效机制,让参与的每一个机关干部当好上级政策的‘宣讲员’、难题破解的‘协调员’、企业转型的‘服务员’,真正实现‘机关干部总动员、重点企业全覆盖’。”胶州市委书记孙永红说。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