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06月26日 星期一
小猪哼哼,就是美妙的音乐!
——追忆中国工程院院士熊远著

留声机

本报记者 刘志伟 通讯员 刘 涛

    夏已至,而在刚刚过去的那个春天,一位养猪学泰斗离开了我们,他就是中国工程院院士熊远著。

    “猪可是他心头的宝贝疙瘩。”一位同事如是回忆这位学者。在告别仪式举行当天,武昌殡仪馆告别大厅内,熊远著的遗体安卧在鲜花翠柏丛中。

    15岁成当地“探花”

    1930年7月,熊远著出生在湖北省竹山县。少年熊远著在父亲的影响下对中国文学、诗词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课余他阅读了大量的古文、诗赋和史书。

    1945年,熊远著以总分第3名的成绩顺利考入湖北省立郧阳中学,成了当地的“探花”。

    1950年,年轻的熊远著凭着坚实的基础,先后参加了多所高校的入学考试并均被录取。考虑到自己的兴趣和爱好,他最后选择了湖北农学院。

    进校之初,他先后选择了植物保护、园艺、森林、兽医等专业试读。然而,正当他踌躇满志开始兽医专业的学习时,一场久治不愈的“五更痢”,迫使他不得不休学。

    1955年,熊远著病愈返校。但由于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兽医专业被调并到其他高校,熊远著毅然选择了与兽医专业相近的畜牧专业。

    多次因病中断学业的熊远著,直到1959年秋才从畜牧专业毕业。毕业留校后,他被安排到畜牧场工作。

    不久,学校派他参加在湖南省召开的“万头猪场”研讨会。从此,熊远著开始了种猪选育领域的科研生涯。

    开启中国“瘦肉猪”研究

    种猪资源调查是熊远著的重要工作。近20年间,他走遍了全省66个县市的村村寨寨,并到华南、东北、西北各地调查,足迹踏遍了大半个中国的猪舍。

    白天,熊远著蹲在农家的圈舍里测量猪的身高及胸围,在田间地头向农家询问猪的来源及饲养经验等;晚上,他在昏暗的油灯下整理调查资料。

    最终,他与其他学者一道完成了中国迄今为止最完整的一部《中国猪品种志》。

    上世纪70年代,香港几乎是内地换取外汇的惟一市场,而生猪则是内地换取外汇的主要商品。香港人喜欢吃瘦肉,可内地运过去的猪肉瘦肉率低,白花花的肥肉上面顶着一点瘦肉,犹如“丹顶鹤”,在香港市场上并不受欢迎。

    在学校的支持下,熊远著与同事开始了培育中国瘦肉猪的艰难历程。

    为了育种,熊远著与同事养了一群母猪和小猪。每天早上,熊远著要去南湖机场打湖草,挑回煮熟,再加点饲料喂给猪吃。这样的猪食,他每天要挑十几担。

    为了育种,他很少回家,几乎在猪场里待了16个年头。

    1986年,熊远著与他的研究团队成功培育出我国自己选育的第一个高瘦肉率新品种——湖北白猪及其品系。随后,熊远著与同事一起,以“湖北白猪”为母本,进行杂交试验,优选出高瘦肉率的瘦肉型商品猪——“杜湖猪”,并以此获得1988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瘦肉率高、质优味美的“杜湖猪”运抵香港后,一度引起轰动。湖北省也因有“东风车”和“杜湖猪”而在香港名噪一时。

    69岁当选我国首位养猪学院士

    熊远著先后引进世界名优猪种,在全国规划建立了8个瘦肉型猪核心育种场和70余个生产基地,使我国出口商品猪良级率由15.52%上升到90%以上,累计创汇3.6亿美元。

    早在上世纪90年代,他的“瘦肉猪”已推广到全国各地,形成了年产百万头商品瘦肉猪的生产规模。

    他主持组建了我国第一个种猪测定中心,先后主持了国家及省部级重大科研项目30余项。

    他带领团队,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展了猪氟烷测验、生化遗传标记研究,提出了RYR1基因多重效应的利用途径与方法。

    1990年初,他组建了猪资源家系,开展了猪的重要经济性状QTL定位及候选基因的研究;构建了猪染色体遗传连锁图谱,分离了40余个与肌肉生长、肉质、脂肪代谢、繁殖密切相关的新基因和分子标记,为我国开展猪的分子育种奠定了基础。

    1999年,69岁的熊远著成为我国养猪学界的第一位院士。

    什么也比不过养猪的乐趣

    体型魁梧、不苟言笑的熊远著其实待人随和、温文尔雅,他博览群书、兴趣广泛。

    学生时代,他曾是湖北省大学生篮球代表队的主力队员,他常常在后卫的位置上,趁人不备带球上篮得分;他喜欢跳舞、唱歌和游泳,在1000米、200米、400米的游泳比赛中,他屡有斩获;他还是《长江日报》的前身——《大刚报》的特邀记者。

    但种种兴趣爱好,在熊远著心里都比不过养猪给他带来的乐趣。“每天走进猪棚,我的心情就特别好。”猪棚里小猪的哼哼声,在他听来就是美妙的音乐。

    熊远著爱猪,早已名声在外。他常在猪棚里,抱起一些小猪崽。见此情景,同事们常忍俊不禁。他还将饲养小猪的猪舍戏称为“幼儿园”。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