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话
“情商”原本作为这个时代的宠儿,在与“智商”“逆商”等一干手足兄弟的竞争之中,常居优势地位。但最近,微信朋友圈流传的“黑”情商的“鸡汤”——《你过得不好,是高情商惹的祸》《你惨遭分手,就怪你情商太高》《你不开心是因为情商高》……使情商一下子跌落尘埃。这究竟是怎么回事?是世界变化太快,还是哪里出了错?
情商是认识、了解与控制情绪的能力
“情商”一词,最初是由美国心理学家约翰·梅耶与彼得·萨洛维于1990年提出的,即一种认识、了解与控制情绪的能力。
随着《情商:为什么情商比智商更重要》一书的出版,情商开始引发全球性的关注与讨论。该书作者丹尼尔·戈尔曼也被誉为“情商之父”,在书中,他诠释了“情商”的概念,指出其包含五大方面:
第一,了解自身情绪的能力。即察觉情绪的变化,审视内心的体验,并以此作为行动的依据。第二,管理自身情绪的能力。即调控内在的快乐、愤怒、悲伤、恐惧、厌恶、嫉妒等情绪,使之适时适度地表现出来。第三,自我激励的能力。即能够依据活动的性质或目标,调动情绪的功能,为活动注入燃料与动力,提高做事的效率。第四,识别他人情绪的能力。即能够通过细微的社会信号,敏感地觉察他人的情绪反应及内在需求。第五,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即平衡双方的需求,友善地相处,达至人际和谐,且游刃有余。
那些下场糟糕的人只是冒牌高情商
从上述的内涵中可以看出,高情商既关乎人际层面,即平常所说的“设身处地”“善解人意”;也关乎自我层面,即体察自身、重视自我的情绪与需求。这两者并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相反,正是由于对自我有足够的觉察与了解,才能够进入他人的世界,并作出恰当的回应。也正是由于能够很好地体谅与了解他人,从人际关系中得到滋养与支持,方才更有力量观照自我的内心,从心所欲而不逾矩。
然而,目前人们于对高情商的认知尚且停留在分裂的水平上,似乎高情商的人要么迎合他人,要么取悦自己。于是,一个处处低姿态、委曲求全、讨好卖乖的家伙,竟摇身一变成为“高情商”的代言人;而一个将他人视为踏脚石、长袖善舞、利益优先的“变色龙”,竟也与“高情商”沾上了边。这两种人均以扭曲、虚假的面具来面对周遭的世界,却没有在人际与自我两端设置一个清晰的界限,若长期处于这样失衡的状态中,便迟早会被过剩的一端所吞噬。而当那一刻来临,他们落得一个理所当然的不堪下场,却任由“高情商”来背黑锅,殊不知,这实在是巨大的误解。
而真正的高情商,则是从分裂走向整合,从狭小的视野走向宽阔的格局,在自我与他人的情绪需求之间达到一个平衡。以乔布斯来说,人们以为他是低情商的代表,脾气差、难相处,却没有看到他是如何精准地击中用户的需求,掌握他们的内心,犹如掌握自己的内心。他设计的苹果手机无论是home键的设置、照片的缩放功能、横竖屏的切换等,都在细节上无比贴近人们的内在渴望,他是如此善于掐住情绪的脉搏,你很难以“高”或“低”去简单量化他的情商,仅仅通过外在表现所作的判断也极有可能是莽撞的。
关于情商现存一些专业的评定量表,比如国际标准情商测试、哈佛情商测试等等,这些皆可成为辅助判断的工具。但如果随随便便地抛下一句,“你情商高,他情商低”,不过是不负责任的耍流氓;而将情商高低视为生活幸福与否的关键,亦不过是寻觅了一只替罪羔羊,却借此忽略了其他更深层的原因。
平衡人际与自我走向真正高情商
情商可以培养发展,也可以增减变化。那么,该如何从冒牌高情商走向真正的高情商呢?
第一,正视自己的内心,保持自我觉察。对自己的了解有多深,抵达他人的内心才能有多深。第二,分清哪些需求来自于社会或他人,哪些来自于自己。从社会的欲望链条里走出来,建立起自我认同感。第三,设置清晰且弹性的人际边界,既建立亲密感,也保持一定的距离;既有不含诱惑的深情,也有不含敌意的坚决,在必要的时候说“不”。第四,增进人际沟通的技巧,少指责少评判,多使用“三明治沟通法”,即讲出事实、感受与期待。
如此,以真正的高情商活在真实的世界里,你或许能更靠近幸福。
(作者系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