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初,在中德两国总理见证下,江淮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与大众汽车(中国)投资有限公司签订《合资合同》,共同出资成立江淮大众汽车有限公司。与过往的汽车合资案例相比,本次江淮与大众的合作,展示出完全不同的特点。
各有底牌,各取所需。在中国崛起、世界格局变换的背景下,“江淮+大众”或为“中外合资”的今后走向,树立一个全新样板。
重新定义“中外合资”
按照协议,江淮与大众的合资公司“江淮大众汽车有限公司”总投资60亿元,注册资本20亿元。合作协议明确了合资公司的经营定位为新能源汽车。
值得一提的是,合同约定的双方责任中,双方将“相互提供技术”。协议明言:“希望将这种模式打造成中国汽车产业对外开放合作新形势下的新范式。”
“换言之,这家公司从一开始就不是靠外方‘输血’生存的,而是拥有‘自我造血’功能的合资公司,这是与其他合资公司本质上的不同。”汽车评论人管学军表示。
当然,“相互”的前提,是具备与合作方差距不大、甚至领先的技术实力。与多数企业当时的观望甚至推诿不同,“江湖地位”并不靠前的江淮汽车,对于国家推动电动汽车发展的战略意图,从一开始就表现出极高的积极性。
江淮汽车集团董事长安进此前表示,自2002年涉足新能源汽车研发领域以来,江淮汽车的新能源业务已涵盖乘用车、轻型商用车、多功能商用车、客车等产品,系统掌握了电池、电机、电控三大核心技术及电转向、电制动、能量回收等关键技术,并在电池热管理技术、本质安全管理技术等方面实现了突破。
新能源汽车领域的技术成果,最终成为这次交易中方的底牌。据报道,大众集团内部人士称:“以前的合资公司是我们向中国输入技术,这次和江淮的合资合作,则是互相学习、取长补短的全新过程。”
“之所以称之为新模式,在于随着中国国家实力和地位的增长,尤其是自主汽车企业的快速崛起,当年一穷二白时不得已为之的‘不对等’合作方式,已然不会再继续。”国内品牌学者尹杰说。
市场不再换技术
业内人士认为,本次合资之所以以新能源汽车为核心,在于全世界只有中国独好的(电动汽车)“风景”。
2016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突破了50万辆,保有量超过了100万辆。两个数据在全球的占比都达到50%。清华大学汽车工程系教授欧阳明高表示,再经过5年左右时间,新能源车产业将会进入高速成长期。
在当前油价处于低位、美国打压新能源、欧洲社会动荡的背景下,政府全力支持以新能源车提升汽车工业、消费者以品牌为追求开始新一轮升级的世界第一大汽车市场——中国,显然是全球车企不可有失的根基和潜力巨大的机会所在。但这次中外双方的关系不再是交换,而是共耕。
大众集团(中国)总裁兼CEO海兹曼此前曾透露,合资公司计划推出的首款新车为纯电动SUV,并且确定未来的方向是经济型纯电动乘用车,主打低端电动汽车市场。大众汽车集团计划于2020年之前为中国消费者提供40万辆新能源汽车,2025年之前提供150万辆新能源汽车。
而江淮汽车也明确把新能源汽车作为该公司的战略性核心业务,计划到2020年江淮新能源汽车占总销量比重突破20%,到2025年江淮新能源汽车占总销量比重达到30%以上。
江淮补足三大软肋
本次合资的中方主角,安徽江淮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江淮汽车或JAC),是一家集全系列商用车、乘用车及动力总成等研产销和服务于一体的综合型汽车企业集团。
作为中国汽车行业资历深厚的国有企业,江淮汽车以底盘起家,以卡车等商用车树立行业地位。本世纪初,江淮汽车开始涉足乘用车,陆续开发出宾悦、和悦、瑞风SUV等车型,其中瑞风S3一度成为过去两年中国市场最畅销的SUV之一。
但进入2017年以后,江淮汽车乘用车的销售形势持续吃紧。据江淮汽车发布2017年5月份产销快报,今年前5月,江淮乘用车累计销售新车98192辆,与去年同期相比大幅下降40.48%。在吉利、长城、广汽等同行阔步前进的时候,江淮汽车乘用车却整体下滑,陷入危机。
“江淮汽车在产品设计、制造工艺和品牌管理三方面,还存在很大的软肋。”尹杰说。
一位长期关注江淮汽车的媒体人也表示,江淮汽车近年来着实提升了产品品质,并大力投入品牌营销。但从产品设计、规划、品牌传播乃至经营者的理念上看,江淮汽车显然并没有真正读懂“乘用车”到底意味着什么,其竞争力依然主要来自与商用车相似的价格优势,而非其他自主车企追逐并小有成就的品牌。
业内普遍认为,借此机会向大众这样的一流汽车企业学习世界最先进的技术、品控、品牌管理和营销,提升经营者的视野、理念和知识,才是江淮汽车更具价值的收益。
大众欲破“30岁危机”
与江淮汽车相比,大众集团无论是体量、还是行业地位,都处在绝对的优势。
从1984年起,大众集团已经在中国市场经营了30多年。目前,大众在中国拥有13家企业,除了生产轿车的两家合资企业外,还有零部件供应和客户服务等企业。
入华30年,大众改变了中国对于汽车的看法,见证了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而中国市场也成为其利润的主要源泉。2016年,大众集团在华销量超300万辆,在其全球交付量的占比超过一半。
不过在其他合资品牌的猛追以及自主品牌的崛起下,大众在中国市场的优势正在逐步被缩小。主力产品创新不足,品牌认知趋于老旧、固化,亟须借助新能源汽车实现品类突破,革新品牌形象,并在中国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导向长期稳固的背景下,占据未来的市场先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