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06月12日 星期一
是什么让青春很受“殇”
杨剑兰

心理话

    《蓝鲸死亡游戏》是发源于俄罗斯的一种自杀式死亡游戏,游戏鼓励玩家在50天内完成各种残忍伤害自己的任务。很多青少年受其蛊惑结束了自己的生命。这个邪恶的游戏在西方很快遭到了封杀。但在最近,本已销声匿迹的“蓝鲸”,竟然又复活了,而且这种游戏已流入中国,引发了人们对青少年自杀的关注。

    这些年,青少年自杀现象越来越多,有些自杀者甚至还只是小学生。北京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发布的《我国自杀状况及其对策》报告显示:自杀是我国15—34岁人群的头号杀手,远超车祸与疾病。这让我们不得不思考:青葱岁月本该是一生中最美好的,到底是什么让这些青少年选择放弃生命呢?

    致命的恐惧与羞耻

    有一些人会指责自杀青少年的心理太脆弱,事实上,青少年自杀,是一种复杂的社会—心理—生理现象。一般来说,在临床中青少年的自杀往往伴有抑郁症,很难受意识控制。除了抑郁症,来自家庭、学业、人际、个性等多方面的压力,加上青少年特有的心理特点,才使得他们选择了轻生。

    深入研究过自杀问题的德国心理学家海因茨·亨塞勒认为,具有自杀倾向的人一般对一种侮辱性的结局心存恐惧。六年级的小学生张某,因没写完作业害怕第二天受到老师的体罚和侮辱,趁家人睡着时服毒自杀身亡。类似这样的悲剧屡见报端,我们会发现,当一个人被强烈的恐惧感支配,他对生的恐惧超越了对死的恐惧,死亡成了摆脱痛苦的最佳选项。

    如果一个人因为做不好事情而觉得自己一无是处、不值得被爱,这些无能感、羞耻感是对他存在的否定,他会因此厌恶自己,通过自杀来自我攻击。这就是为什么每年在中考、高考前后,总有考生自杀的事件发生,因为在他们的认知里,会认为考不好就无法生存于世。

    用自杀与世界对话

    由于青少年的思维发展常常处于非黑即白的二元论阶段,而青春期又是情感不稳定、冲突混乱期,一些青少年在面临重大挫折时,由于欠缺灵活的问题解决能力和社会支持系统,容易感到绝望,认为自杀是唯一的解脱方式。

    一名11岁的五年级学生,其母亲对他的要求非常严厉,不让他玩耍,不给他任何娱乐时间,该学生不堪重负意欲跳楼自杀。像这个五年级学生这样的青少年会通过自杀来与这个世界对话,他们用自杀来发泄不满,以死来与自己不喜欢的事物抗争,或者报复他人、让他人后悔,从而得到重视和关注,有些父母在孩子自杀后才意识到教育方式的失误。

    青少年的人格发展不成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还未完全确立,容易受到媒体和同伴的不良心理暗示,对自杀产生模仿和从众行为。

    此外,还有一些青少年会美化自杀和弱化自杀的痛苦性,他们认为有勇气自杀的行为很酷,将自杀视为浪漫的英雄主义;一些青少年,在想像中认为自杀可以进入一种无痛苦、解脱了一切烦恼的“和谐”状态,这种渴望和想象让他们感受到死亡的诱惑。

    怎样避免青春之殇

    那么,如何才能避免青春之殇呢?温暖的家庭环境,宽松的校园环境,健康的个性和人格,较好的耐挫性、心理韧性等,都可以成为预防青少年自杀的保护因素。

    在过于强化成败、输赢的功利教育下,青少年很难感受青春生命的美好,却会体验到更多的挫折、沮丧和虚无感。家庭和学校除了关注成绩,还要尊重青少年生而为人的价值,关注他们的全面发展,为青少年提供关爱生命教育、人际交往技巧、抗挫折训练、压力应对策略、普及心理知识等,降低青少年自杀行为的发生。

    而作为家长,除了满足孩子的物质条件外,更要关注孩子的精神世界和情绪感受。当发现孩子出现情绪低落的时候,要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如果发现孩子有抑郁症倾向,一定要带孩子去看心理医生,切勿讳疾忌医,耽误了最佳治疗期。

    青少年选择自杀行为是缺乏精神力量的结果,如果我们能够及时提供有效的关爱和帮助,就可以避免更多悲剧的发生。

    (作者系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