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打捞局采用驳船抬浮方式打捞“世越”号 |
本报记者 矫 阳
2014年4月16日,韩国“世越”号客轮沉没,事故震惊世界。横卧海底三年之后,“世越”号在今年3月由上海打捞局托出水面,结束了遇难者家属们煎熬的等待。
“成功完成‘世越’号打捞,使我国救捞技术迈上更大一个台阶,今后面临吨位再大的沉船,都有解决办法了。”在最近举行的2017年世界交通运输大会上,上海打捞局“世越”号打捞工程现场总监王伟平,向科技日报记者讲述了“世越”号打捞项目背后的创新故事。
船大、水深、打捞难
2015年5月22日,韩国政府通过公开招标方式,确定“世越”号的最终打捞承包商,并提出一个严苛的条件,即企业在投标过程中,不仅要有价格优势,同时也要提出能有效保护失踪者遗体的船身整体打捞方案。
“这样的条件是对各国打捞技术的一个挑战。”王伟平说,因为要完全满足业主提出的打捞要求,在技术上面临着许多前所未有的难题。
首先是船体重量。资料显示,“世越”号渡轮船长145米,宽22米,型深14米,空船重量6113吨,载重量化3794吨,排水量9907吨。完整打捞如此万吨巨轮,对作业单位而言,着实是个大难题。
其次,沉船地点水深达到了45米,并且船体是以左倾90度的姿态沉没在海底。为了尽可能保护好遇难者遗体,韩方要求务必保护沉船原始状态。
“这就是技术难度最大的无损打捞。”王伟平说。
最后,在深海作业,水流和地质带来的影响很大。王伟平介绍,“世越”号沉没海域的海底地质坚硬,都是岩石。所处海域风高、浪大、水急(2米/秒)。这些因素都加大了打捞作业的难度。
钢梁托底,整体抬浮
“世越”号的打捞招标,引来27家世界一流专业公司的参与,竞争异常激烈。
“当时世界整体打捞最先进的案例,是对俄罗斯1.4万吨级‘库尔斯克号’核潜艇的打捞。”王伟平介绍,该案例由荷兰两家公司联手,于水深108米处实施。核潜艇的状况与“世越”号情况相似,船身均为左侧开始躺下,两家公司用钢丝绳固定住潜艇,托起后放置到浮动船坞上,最终打捞出水。
然而,“世越”号为90度侧沉,船体强度也无法与核潜艇相比。要实现无损打捞,不能沿用打捞“库尔斯克号”的方法。
简言之,要拿下这个项目,上海打捞局必须有所创新。
“拿到招标文件后,我们立即组织技术专家,解剖标书要领,策划总体方案,细化施工细节,审慎制定标书。”王伟平说。
功夫不负有心人。2015年8月4日,上海打捞局凭借卓有成效的技术设计,以“钢梁托底、整体抬浮、滚卸上岸”的人性化方案,经过多轮技术澄清以及业主近千余道问题的答辩,最终从美国泰坦公司、荷兰思密特公司、丹麦斯威瑟公司等国际一流承包商中脱颖而出,赢下招标。
海底引线穿针,海面双船如一
对于中方的打捞方案,王伟平用了一个比喻:“所谓钢梁托底,就是用几十根钢缆牵拉住一块钢梁底板,像抬担架一样,慢慢将‘世越’号整体抬升出水。”
据他介绍,“世越”号沉船整体起浮,采用驳船抬浮方式完成,包括抬浮提升出水、拖航移位、移放半潜驳和整体起浮出水四个作业环节。上海打捞局将33根钢梁放置在“世越”号沉船底部,与布置在两艘大型抬浮驳上的提升钢绞线连接,再通过液压提升装置,把沉没在水下45米的“世越”号提升至出水13米设计高度后,由拖轮整体拖移至预沉放的半潜驳上。最后由半潜驳将沉船整体抬浮出水。
钢梁托底的设计看似简单,操作中却并不容易。中国作业团队需要将33根钢梁从船底穿过,分布依次为船艏5根、船尾10根以及船身18根。而一根钢梁就长达28.5米、宽1.8米、高0.9米,单体重达45.36吨,工程规模堪称罕见。
除天气与水下地质条件,对现场作业同样影响巨大。“水下基本都是碎石,小的都有巴掌大,给钢缆穿引作业增加了很大难度。”王伟平说。不过,经过团队科技攻关,上海打捞局首创水下开沟犁系统,硬是在海底岩石面上“犁”出了放置钢梁的空间。
此外,“双驳船钢绞线提升”也是“世越”号打捞过程中的一大创新。
抬升“世越”号,需要两艘半潜驳船上各33台绞盘的同步作业。但是在波涛汹涌的海上,两艘驳船的运动方向和动作幅度一旦误差过大,33条钢索就有可能因为受力不均而断裂,导致任务失败。
面对这一挑战,中方技术人员结合作业现场的具体情况,自主研发了一套全新的深层补偿系统,最终解决了这一问题。“这就相当于在钢索后面加了个弹簧。当钢索受力很大的时候,弹簧就能起到缓冲作用。”王伟平说。
大开大合,提升行业上限
“世越”号的打捞,历时一年半。期间,上海打捞局共投入作业船舶20艘,施工作业时间3000余天,人员2170人次。其中,所占比重较大的潜水作业累计完成逾6000人次,水下作业总时间近1.3万小时。整个打捞工程,消耗钢材5000余吨。工程时间之长、任务之艰巨,为世界打捞史上罕见。
面对项目难度,上海打捞局在作业过程中,提出、应用了大量技术创新。除33根托底钢梁、双驳船钢绞线提升之外,“世越”号打捞工程还因地制宜革新了抽油设备、首创沉船船首水下系固系统、首创使用内置浮力、采用SPMT(自行模块运输车)技术首次将重达16700吨沉船整体滚卸等。
“‘世越’号的成功打捞,在诸多方面创造了世界打捞史上的奇迹。我们的创新,也为打捞更大吨位沉船,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和经验借鉴。”王伟平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