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月30日,北京,飞机飞越新年第一个“新月”景观(f4,ISO 6400,1/200s,200mm,原图有裁剪) |
2017年4月12日拍摄的北京月升串像,间隔拍摄,8张叠加 |
光谱志
月球,是距离地球最近的自然天体,平均仅38.44万公里的地月距离,赋予它阴晴圆缺、易于观测和拍摄的特性。如何拍摄好月亮,让“变化多端”的月亮在你的镜头里熠熠生辉,是个简约不简单的命题。
在笔者接触的众多摄影爱好者中,关于月亮的照片,最容易被问到的两个问题就是:为什么你拍的月亮那么清楚,而我的就是一块“白饼”?为什么你拍的月亮那么大?看着好美啊。
这两个最基本的问题,其答案正好是拍摄月亮最关键的内容。
第一个问题,为什么拍出来的月亮就是一块“白饼”?
在我们直观的认知中,月亮会在天黑的时候才会悬挂在夜空,所以很多人习惯性地在夜间拍摄月亮。由于夜空大多区域较为暗淡,明亮的月亮仅占很小的一部分,当相机或手机在自动模式(或者A挡)拍摄时,拍摄系统认为是在弱光条件下拍摄,所以会强制性加长曝光时间保证多数暗淡区域曝光正常,从而导致月亮过曝,形成“白饼”。
如何解决?使用不低于150mm的长焦镜头,或等效焦距的镜头即可轻松搞定。在长焦镜头的作用下,视场范围被压缩,原本一块“白饼”的月亮会在感光系统中被放大,原本不正常的光线环境改良了很多。这时候再辅以“低感光(ISO100-400)、高快门(1/200左右即可)”的原则,即可轻松拍到明暗细节都较为到位的月亮“证件照”。
第二个问题,月亮为什么那么大?那么美?
前面说过,拍摄月亮特写,需要长焦镜头。理论上讲,镜头焦距越长,拍摄的月亮就越“大”,细节也就越明显。这也是众多月亮发烧友采用超长焦镜头或直接对接天文望远镜拍摄月球的原因。对于多数爱好者来说,从经济角度上来说,没有足够长的镜头,可以考虑入手折返镜或者购买具有长焦功能的数码相机就可拍摄到不错的月亮作品。
在能拍到很“清楚”的月亮后,就需要进阶了,要拍到更“美”的月亮作品,就需要了解一定的天文知识,结合地景,拍出意境大片。
随着地月及太阳位置的变化,月亮会出现规律性的盈亏圆缺变化(俗称月相)。如要拍到指定情境的大片,需要了解月相变化规律及月升月落时间和方位。农历初一,月亮运行至地球和太阳中间,太阳和月亮同时升落,随后月亮逐渐偏移到太阳东边,到初二初三形成新月。这时候可以选择在日落后拍摄如金钩般的新月,同时可以拍到“新月抱旧月”的美丽景观。
随着时间的推移,月亮会“越来越胖”,到初七初八时候,天色将黑,上弦月就悬挂在正南夜空;到十五、十六之前,月亮都是下午升起,前半夜落山;到农历十五、十六的时候,太阳从西边落山,月亮同步从东边升起。如果需要拍“超级月亮”的照片,就需要找到东边无遮挡的制高点,可通过Stellarium、Mobie Observatory等相关的天文软件模拟计算月亮升起的时间和方位角,然后在月亮刚升起的时候用长焦镜头结合地景拍出心仪的作品。这个时候人的视觉感觉月亮是“最大”的。
十五过后,月亮会在一直后半夜升起,随着时间的推移升起时间越来越晚。所以我们会在每个农历的最后几天,在天亮后看见月亮悬挂在东边。如果要拍残月,就需要早早起床,等待星月伴日出的壮美时刻。
本周五,圆月将于19时15分许在东方升起(北京地区),如果天气晴好,拿起你的摄影装备,一起去记录圆月的美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