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核病是全球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每年新发结核病人960万,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重大传染病,是全球控制的极为重点和难点问题。由于结核病防治的重大科技瓶颈问题没有解决,致使全球近100年没有结核病预防的新疫苗、没有针对耐药结核病治疗的新药物。2005年,世卫组织呼吁全球开展结核病新技术研究,致力于加速结核病疫情的控制。中国是全球22个结核病高负担国家之一,发病数居世界第3位。
毕利军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科院生物大分子卓越中心核心骨干人才,中科院生物物理所佛山分所所长,广东省珠江人才创新团队带头人。于2004年回国,针对结核病防治科技瓶颈和临床需求,针对结核病检出率低、耐药严重、现有疫苗不理想等问题,带领团队率先采用系统生物学和转化医学全新视野和创新思维开展研究,建立创新团队和研发基地,取得一系列原始创新成果,在Nat.Genet.,Cell Res.等刊物发表SCI论文90篇。
为充分发挥中科院科研技术优势和我国可控临床资源优势、促进研究成果尽快产业化、促进地方高新领域技术创新和经济转型、推动佛山市产业结构调整和现代产业体系建设,2013年在中科院、广东省和佛山市支持下创建了佛山分所,利用此平台采用全新研发模式,集成国家、地方和民间资源,加快推进知识转化,将科学研究、科技促进经济发展和抗结核病公益性事业三方面相结合,为最终实现控制结核病的战略目标作出贡献。针对结核病诊防治研究瓶颈问题,结合世界前沿领域的研究基础,针对市场所需研究出系列新成果:
率先成功制备结核杆菌全蛋白组芯片。构建结核杆菌蛋白质表达库(覆盖率95%),制备国际上首张基于纯化蛋白质的结核杆菌全蛋白质组芯片(Cell Reports,2014);从系统生物学理论上首次创新性提出以结核菌全部蛋白为基础,以系统筛选和鉴定新的免疫原为重点,为研发新型结核病疫苗提供依据。该芯片产品已投入市场且在美国等多国使用,成为基础医学和临床研究的重要工具。
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系列诊断试剂盒研发。利用蛋白质芯片通量筛选1000份结核病血清,获得可作为结核病新的诊断标识物的免疫原,及可作为新型结核病诊断试剂和新型疫苗研发的目标。该研究超脱国内外常用的以单一候选蛋白进行孤立免疫保护验证方式,实现了系统筛选结核病免疫原的理想,是结核新疫苗研发史上的新里程碑。该研究研发出4个新型诊断试剂盒(已提交CFDA审批进入发补阶段)。
系统研究发现结核菌耐药基因,解析结核病药物靶标结构。全球已报道结核菌耐药基因十分有限,成为结核菌耐药检测和新药研发最大科技瓶颈问题。通过DNA、RNA和蛋白质水平的系统研究,对耐药株(161株)全基因组测序,发现了新的耐药基因,解析了结核病药物靶标结构,揭示了耐药发生本源和机理(Nat.Genet.,2013)。该研究研发出6个新型结核菌耐药检测试剂盒(报批中)并开发耐药配套检测仪器微生物超声分散计数仪(上市)。
建立生物医药创新转化产业基地。2013 年创建了中科院生物物理所佛山分所,组建研发团队200余人,研发平台约3万平方米,建成了诊断试剂研发、耐药检测试剂研发、新型药物筛选、临床检测用系列仪器研发、动物评估、疫苗研发等多个高水平平台,投入使用了诊断试剂、重大仪器装备等多条生产线用于自主研发产品的孵化和生产。2016年6月启动了创新转化生物产业中心,占地面积238亩,该中心将会打造成我国生物技术研究应用的国际窗口。
结合地方科研教育,系统培养科技产业人才。“十三五”期间,广东省政府决议打造科技大省的发展战略,重点之一就是以佛山科学技术学院为基础,结合中科院在粤科研院所力量,打造具有全国领先水平的理工科大学。作为中科院创新创业团队的突出代表,组建团队与佛科院合作,将创新转化生物产业实践、技术研究和科技理论教育结合,开拓并实践一条学—研—产—用—业一体的创新发展之路,为未来创新生物产业经济的腾飞和发展培养更多的国际化高端科技人才。(李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