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05月26日 星期五
上九天揽月 下五洋捉“冰”
——全国科技创新大会召开一周年回眸(中)
本报记者 唐 婷

    火红的五月,中国科技界捷报频传。我国海域可燃冰首次试采成功、我国新一代大型客机C919首飞告捷、世界首台超越早期经典计算机的光量子计算机在沪亮相……科技界大新闻屡屡刷屏。

    一年前的5月30日,全国科技创新大会在北京隆重召开。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大会上向全国科技工作者发出了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号召。

    大会召开一年来,奋战在各个领域的科技工作者们撸起袖子加油干,攻克了一道道难题,交出了一份份令人振奋的答卷。

    大脑是人体最精密的器官,但人类对这个器官的了解还远远不够。人类脑图谱是理解脑的结构和功能的基石。2016年6月,由我国科学家领衔绘制的全新人类脑图谱——脑网络组图谱发布。该图谱比目前最常用的由德国神经科学家布罗德曼在100多年前绘制的脑图谱精细4—5倍,第一次建立了宏观尺度上的活体全脑连接图谱。全新的脑图谱成为在宏观尺度上研究脑与行为的关系中不可或缺的工具。

    继发射暗物质探测卫星后,中国2016年又发射了一系列先进的科学卫星,令世界瞩目。2016年8月,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发射升空。“墨子号”的作用,是在太空中分发纠缠光子给地面站。我国欲通过量子卫星来建立天地一体的量子绝对保密通信网。这是欧洲科学家推动多年却不能上马的事,现在被中国抢先了。同年12月,中国首颗碳卫星发射,将监测全球和中国的二氧化碳浓度。今后全球排放多少二氧化碳,中国也有了自己的话语权。

    神舟十一号与天宫二号的成功对接无疑在我国航天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2016年10月17日,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在酒泉发射升空后准确进入预定轨道。航天员景海鹏、陈冬随“神十一”上天,飞行3天后,进驻先前一个月发射的天宫二号飞行器,在太空驻留30天,创造了中国航天员太空驻留时间的新纪录,完成多项空间科学实验和技术试验。11月18日,神舟十一号飞船返回舱在内蒙古中部着陆,景海鹏和陈冬身体良好,任务成功。

    在航天员刷新太空驻留时间纪录的同时,我国海洋探测的深度纪录也再次被刷新。2016年8月12日,中国4500米载人潜水器及万米深潜作业的工作母船——“探索一号”科考船结束TS01-01航次,首航凯旋。本航次取得的成果,表明了万米深海已不再是我国海洋科技界的禁区,这是继“蛟龙”号7000米海试成功后又一个海洋科技的里程碑。

    多项重大科技成果的取得,离不开科技重大项目的部署和实施。据介绍,科技部正在组织编制“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实施方案。其中,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深海空间站两个重大项目实施方案已经国家科改领导小组审议并原则通过,近期将提交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其他重大项目实施方案正全面推进,按照“成熟一项,启动一项”的原则尽快启动实施。

    在主动布局和融入全球创新网络方面,中国也在积极谋篇布局。继2016年成功举办首届G20科技创新部长会议后,今年5月召开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中国政府倡议启动《“一带一路”科技创新合作行动计划》。实施科技人文交流、共建联合实验室、科技园区合作、技术转移等4项行动,被写入“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成果清单。(科技日报北京5月25日电)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