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05月25日 星期四
政策红包激发创新热情
——全国科技创新大会召开一周年回眸(上)

    本报记者 刘 垠

    “深化改革创新,形成充满活力的科技管理和运行机制……科技创新、制度创新要协同发挥作用,两个轮子一起转……”2016年5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的讲话言犹在耳。

    转眼,一年过去了。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号角已经吹响,政策“红包”频发。那么,落地情况如何?

    开几次会、出几次差、到哪去都卡得死,科研人员生生被逼成了“会计”……如今,这样的现象已经翻篇。会议费、差旅费和国际合作交流费合并后,单位可以相互调剂,科研人员笑称“打酱油的钱可以买醋”了,权力下放到项目承担单位后,办事流程得到简化、效率得以提升。

    让科研人员不再为杂事琐事分心劳神,得益于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完善中央财政科研项目资金管理等政策的若干意见》。这只是科技体制改革进程中,科研人员享受政策红利的缩影。

    2016年8月8日,《“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发布,我国未来5年科技创新有了系统谋划和前瞻布局,这也是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和《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的细化落实。

    将科技创新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关键是要激活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如何让领衔科技专家有职有权,有更大的技术路线决策权、更大的经费支配权、更大的资源调动权?有关部门密集出台各种新政,屡放“大招”,从科技计划到资金管理,从成果转化到分配政策,在宽松高效、合法合理的环境中创新活力被进一步激活。

    在全面推进中央财政科技计划管理改革,大力破除科技成果转化制度障碍的同时,科技评价激励等制度改革也在向纵深发展。比如,2016年11月出台的《关于实行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分配政策的若干意见》,构建科研人员“三元”薪酬结构,加大科研项目绩效奖励,让科研人员凭聪明才智和创新成果富起来。

    其中,科技成果产权长期激励、科研人员和教师依法依规适度兼职兼薪,成为热点话题。

    尊重科研活动规律,政策导向开始重视人在创新活动中的价值。科研人员可以兼职兼薪,高校和科研院所拥有更多自主权,科研人员的获得感和成就感持续增强。具体来说,科技部等7部门联合启动试点,教育部等5部门印发《关于深化高等教育领域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的若干意见》,开展扩大高校和科研院所自主权、赋予创新领军人才更大人财物支配权技术路线决策权试点。

    与此同时,项目评审、人才评价和机构评估(简称“三评”)改革同步推进,优化总体布局、减少评审数量、简化评审环节,并改进评审方式、规范评审时间。值得关注的是,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审议通过了《关于深化科技奖励制度改革的方案》,推行公开提名制、定标定额等重大改革,强化政府奖的公信力和荣誉性,让国家科技奖励回归荣誉本质。

    人才兴则国家兴。为了落实《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科技部制定了科研项目立项流程优化办法、科技人才评价指导意见、中央级科研事业单位创新绩效评价办法,突出流程再造、分类评价和绩效导向,推行中长期目标考核,不仅优化人才评价“指挥棒”作用,还健全人才顺畅流动机制。

    一年来,系列科技改革和创新政策,聚焦科技人员和社会反映突出的体制机制问题,紧盯难点涉深水、动真格,让广大科研人员既听到“楼梯响”,也能看到“人下来”,既体会到了尊重的“面子”,也得到了实惠的“里子”。

    (科技日报北京5月24日电)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