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补齐有效高新科技供应短板是突破口。关键技术、核心技术的创新突破,就意味着市场,意味着效益,意味着产业结构合理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的科学转变。”青岛科技大学山东化工研究院(原山东省化工研究院)院长冯维春认为,针对精细化工行业高污染的现状,山东化工研究院从源头上解决化工污染,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绿色化工、清洁生产为目标,致力于水相有机合成及高效清洁分离技术的产学研一体化研究。通过技术创新,利用现代合成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变落后产能为优势产能,实现新旧动能转换,破解行业卡脖子难题,推动精细化工产业的发展,走出了一条技术创新带动产业升级的特色之路。
在本次获奖的甜菜碱盐酸盐无盐工艺、叠氮化钠水相合成工艺两个项目之外,近几年,该院还相继开发出2,4-D清洁生产工艺 、甲基巯基四氮唑水相合成工艺、盐酸羟胺全水相合成工艺。这5个项目,近3年累计新增销售收入32.7亿元,累计减排三废176.5万吨,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农药、饲料添加剂、医药及医药中间体等领域清洁生产体系的创建起到了典型示范作用。
作为山东省最大的综合性化学化工技术研究与开发单位,青岛科技大学山东化工研究院先后承担27项国家级项目,264项省部级项目,拿下123项国家、省部级奖励,并制定或更新27项技术标准,凭什么?
“高端人才聚集、搭建高端平台、产学研协同发展、技术创新推向产业化”是他们的四大法宝。
——青岛科技大学山东化工研究院先后培养出1名泰山学者特聘专家教授,1名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2名全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先进工作者,1名全国化工优秀科技工作者,2名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5名工程技术应用研究员,33名高级工程师,33名工程师。依托现有人才基础,组建了工艺开发团队、质量保障团队、工程设计团队、安全环保团队和中试放大及产业化工程团队。
——青岛科技大学山东化工研究院致力于解决化工相关领域中的重大关键性、基础性和共性技术问题,不断完善技术创新平台建设,先后组建了近10个高端平台,从而发展成为国内领先的集人才培养、科研开发、成果转化、产业化实施为一体的产学研清洁生产工程技术研究平台,构建了整套的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
——为打通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青岛科技大学山东化工研究院建立了完善的产学研用协同机制,与近20个国内外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企业进行跨省、跨区域全方位深入技术合作与交流,进行联合攻关和协同创新,形成了专业配置合理、科技研发实力雄厚、紧密跟踪行业动态、协同创新效益良好、快速响应市场需求的创新体系。
——没有落后的产品,只有落后的技术,青岛科技大学山东化工研究院致力于水相有机合成和水相分离共性关键技术的开发,重点攻克了水相有机合成产业化过程中存在的水相非均相传质难、有机化工产品在水中难以分离与纯化、含有大量复杂有机成分的水介质难以循环套用的产业化共性关键技术难题,实现了水相有机合成技术在医药及医药中间体、农药及农药中间体等有机精细化工产品领域的产业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