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中国计量测试学会科学技术进步奖颁奖典礼 |
计量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工具。计量对世界万物的检测能力,标志着人类对世界的认知水平。从2016年度中国计量测试学会科学技术进步奖评奖项目中,可以看出:人类对世界很多领域的认知又进了一步。
核酸蛋白相关标准物质的研制,让生物计量测试更加精准
随着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的发展,核酸和蛋白质测量在转基因、食品过敏源检测、体外诊断标志物检测等方面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而相应检测过程中标准物质的精度直接决定着检测结果的精度和能力。由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北京大学神经科学研究所及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共同完成的“核酸蛋白质精准计量溯源传递关键技术和标准物质研究”项目,历经5年多时间,突破了多项溯源和精确测量核心技术,研制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家一级标准物质13个,填补了我国在核酸和蛋白质计量检测领域的空白,使我国核酸蛋白质国际校准测量能力进入世界前列。同时,首次发布了国内外多个“生物计量名词术语”,首次制定了聚合酶链式反应仪、飞行时间质谱校准规范,为开展核酸蛋白量值传递奠定了理论基础和实物基础。
项目成果已在农业部转基因检测中心及进出口检验检疫口岸等发挥了重要作用,保证了检测结果的溯源性,有效提升了国内测量能力。该项目获得2016年度中国计量测试学会科学技术进步奖基础研究类一等奖。
空间电推进综合测试技术,为航天器实现电推进在轨应用发挥重要作用
空间电推进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航天器推进技术,应用电推进已成为体现航天器先进性的重要标志。实现电推进在轨应用,首先必须经过充分的地面验证,实现全面综合测试,才能上天应用。由兰州空间技术物理研究所完成的“空间电推进综合测试技术及应用”项目,提出了基于特征频率和位移复合特性的激光微推力测量方法,解决了电推力器微小推力在线测量难题;提出了多种探针组合实现电推力器束流参数高精度诊断方法,解决了电推力器束流关键参数测量难题;提出了基于透波副舱的电推进电磁辐射测量方法,为卫星总体确认电推进系统与航天器电磁兼容性提供了直接测试数据;提出了基于热节流器的微小气体流量控制和定容差压校准方法,解决了电推进比冲的精确控制与测量难题。基于这些检测数据,航天器应用电推进,使得推进剂需求量从数吨减少到数百公斤,具有划时代意义。
项目成果已用于众多卫星所需电推进产品的研制,为我国航天步入电推进时代做出了重大贡献。该项目获得2016年度中国计量测试学会科学技术进步奖应用研究类一等奖。
面向中国重大工程应用,计量检测能力大幅度提升
由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和北京控制工程研究所共同完成的“数字集成电路故障片上检测技术研究与应用”项目,通过在数字电路芯片内部设计部分检测装置,大幅降低对测试仪的依赖,实现了故障的在线检测,确保了芯片整个生命周期的可靠性。同时,提高了故障的可检测性,降低测试成本。其成果已应用于星载微处理器芯片、高端通用处理器芯片、多媒体处理核心芯片、安全认证芯片等的设计验证。
面向纳米测量仪器、微电子、MEMS等行业对高精度纳米级台阶样板的重大需求,西安交通大学完成的“纳米台阶高度样板的制备、比对和溯源及相关理论与技术的研究”项目,在国际上首次成功将原子层沉积(ALD)技术应用于台阶样板的制备,实现了台阶高度亚埃米(Å)量级的精确控制,制造出了高精度的公称高度为8nm、18nm和44nm的三把“尺子”,为精准制造、精准控制提供了可能。
由二重集团(德阳)重型装备股份有限公司和天津大学共同完成的“重型真空靶室原位测量与制造控制方法及应用”项目,攻克了大空间、无基准、曲面建模技术等多个难题,建立了重型真空靶室,应用于多项国家重大项目和工程中,为实现大空间、曲面测量提供计量测试手段。
服务社会安全和公民健康,辐射计量取得新进展
由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完成的“新一代光谱辐射亮度、照度和色温度国家基准装置与量传体系的研究与建立”项目,为辐射遥感、国家气象计量、对月观测等提供了计量支撑,使我国臭氧测量达到国际气象局要求的最高级别。
由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和重庆市计量质量检测研究院共同完成的“微量气体转移技术的建立及其在温室气体标准物质研制中的应用”项目,研制了8种温室气体和3种机动车尾气排放检测相关的国家一级和二级标准物质,为我国温室气体和机动车尾气排放监测领域的量值统一奠定了基础。
接触镜俗称隐形眼镜,直接贴附于人眼角膜表面使用。为保证接触镜测量仪器测出的结果准确、可靠,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完成的“接触镜顶焦度量传及参数检测能力的提升”项目,研制出一系列接触镜用标准器具,具有独立知识产权,技术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为保护消费者视力健康作出突出贡献。
服务我国航天航空事业,为太空探索提供可能
由国防科工应用化学一级计量站和总装备部直属部队化学计量站共同完成的“水红外分析仪及现场校准技术”项目,以四氧化二氮空白信号为基准,研制了新型水红外分析仪。该项目在酒泉、西昌、太原等卫星发射中心得到广泛应用,为执行“神舟”系列载人飞船等大型试验任务完成提供了技术保障。
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北京长城计量测试技术研究所完成的“菲涅尔透镜光学助降器检测校准方法研究”,填补了国内菲涅尔透镜光学助降器检测校准技术领域研究的空白,满足了军工科研、生产和使用中菲涅尔透镜光学助降器校准需求,为舰载机着舰的安全性提供了保障。
由兰州空间技术物理研究所完成的“航天器微振动测量技术”,解决了角振动间接测量工程实现难、测量精度高、在轨空间环境适应性差等关键技术,填补了我国空间微角振动测量空白,其成果已应用于高空遥感图像的校正,显著提高了图像质量。
由北京航天计量测试技术研究所完成的“部段分离空间姿态地面模拟试验动态测量技术”项目,建立了大测量空间三维姿态动态测量系统,为国家重大工程项目长征5号、长征7号研制过程中,首次解决了大型整流罩分离试验分离姿态、过顶角速度、呼吸运动测量的难题,为实现顺利首飞奠定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