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05月15日 星期一
众创空间:让梦想的航船在这里扬帆

本报记者 陈 莹

    几个展柜,几张桌子,几台3D打印机,曾是深圳柴火创客空间的全部。而今会员已发展至5268人,2015年李克强总理到访时的60平米空间,将换作2000平米的新址。

    “最初只想给科技爱好者提供一个自由开放的协作平台,”柴火创客空间创始人潘昊说,“我们被时代的浪潮送上了云端。”

    互联网时代“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浪潮,催生了众创空间,而在中国创业孵化事业的下一个30年,众创空间又将怎样前行?

    顺势而生,市场发力创业孵化

    “创客空间”的概念2010年左右进入中国,“市场需求”是催生关键。

    “市场需求决定了众创空间今天的发展规模,市场力量已成为创业服务的主力军。”在科技部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中心主任张志宏看来,从政府为主到市场发力,是众创空间作为新型孵化机构的新特点之一。

    “互联网+”与“双创”时代相逢,创业氛围如火如荼。2014年9月,李克强总理在夏季达沃斯论坛开幕式上首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2014年12月,科技部提炼出“众创空间”概念。2015年3月,国办发布《关于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确定支持发展众创空间的政策措施。

    火炬中心《2016年众创空间发展调研报告》显示,截至2016年底,全国共有4298家众创空间,规模居世界第一,其中民营企业建立的众创空间2829家,占总数的65.8%,服务的创业团队和创业企业27.4万个,吸纳就业99.4万人。

    作为“服务创业者的创业者”,众创空间的价值也得到了资本市场的青睐。张志宏告诉记者,截至2016年底,共有808家众创空间获得社会资本投资,近400家众创空间由投资机构直接建立。“众创空间打开了投资与孵化相结合的大门,让大量民间资本参与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当中。”

    个性服务,培育多元服务形态

    众创空间诞生以来,运营模式“同质化”的质疑声不绝于耳。

    “问题确实存在。但众创空间不同于传统孵化器的一个特点,是它的服务对象多是初创团队、小微企业,有时甚至是一个人。”潘昊说,众创空间的服务模式已经开始走向“个性化定制”,不再是满足所有创客的所有需求,而是因人而异、因地制宜多元化服务。

    2011年,只身来到车库咖啡的魏清晨,带着一个关于情绪识别系统的模糊想法。“我的团队成员好多都是在车库遇见的。”魏清晨说,“和其他团队的交流碰撞、互相帮助,也促使我们完成了产品开发。”而今魏清晨组建的翼开科技,开发出EmoKit情绪识别引擎,用户已超过1500万,拿到600万的天使融资。

    车库咖啡合伙人、车库教育董事长金子森说,创业企业在不同成长阶段的需求不同,考验众创空间的资源整合能力。要不断迭代,为他们提供技术对接、投融资、品牌营销、市场渠道、政策链接等后端服务。

    垂直孵化,打造协同创业生态圈

    潘昊告诉记者,马上要在深圳开张的“造物中心”,更像建筑、科技与艺术深度整合的开放式工厂,在建筑领域深耕细作。“未来要走更垂直、细分、因地制宜的专业化道路。创业者只有交流合作,才能产生价值。如果涉及领域太多、范围太大,交流无效,资源不易整合。”

    不做粗而全,要做专而精是业界共识之一。

    “不是每个众创空间都要做综合型服务平台,要找准定位。”火炬孵化联合创始人、执行总裁孙兰兰说。

    “众创空间整合资源,很难覆盖全要素、全产业链,需要不同运营主体、不同运营模式的众创空间联合孵化,优势互补,形成密切合作的创业生态圈。”金子森说。

    “中国的众创和孵化事业正面临一个新的30年,做出服务特色,在别人做不到的服务上下工夫最重要。”张志宏表示,未来,管理部门将根据各地不同的资源禀赋和现实需求,构建专业化、差异化、多元化的众创空间发展格局,实行分类指导,不断制定和完善有针对性的支持政策和措施。

    (科技日报北京5月14日电)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