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目前稳居中国在欧盟内第二大贸易伙伴的地位,同时,中国企业对英投资的热情不减。英国启动“脱欧”程序后,中国企业如何更稳妥地应对在英投资的各种不确定性因素,及时把握投资并购机遇?两国企业如何携手推进“一带一路”倡议?这些都是亟须高度重视的课题。为此,科技日报记者采访了并购专家、普华永道英国所中国业务部首席合伙人姜甦唯。
中企在英投资并购迎来新机遇
在姜甦唯看来,综合分析英德法等欧盟国家对外国投资并购的限制性政策(或对当地企业的保护性政策)、税收政策,以及语言文化差异等诸多因素,英国无疑是中国企业在欧洲投资并购的最佳选择。在启动“脱欧”程序后,中国企业对英国投资的不确定性因素增加,但英国承诺将营造更开放、自由的商业环境,梅首相提出“将比以往更开放”,打造“全球化的英国”,这将为中国企业在英的投资并购带来新机遇。
近5年来,中国大批企业到英国进行投资并购活动,普华永道中国业务部作为重要的“中英企业合作的桥梁”之一,共完成其中约70%的并购交易,并协助中国企业进行交易后的整合及发展。
避免大比例溢价成控制风险点
两年前,普华永道曾对中国企业在欧洲投资并购的整体情况进行了一项系统性调查,发现中国企业大多是以较大比例的溢价完成并购。姜甦唯认为,近两年来,在具体实践中,这种整体性趋势没有发生根本性改变。此外,大部分中国企业希望完成并购后,能成功地把英国的产品、品牌和技术带回中国市场,依靠其在国内的市场实现协同效应。但遗憾的是,大多数企业在完成投资并购后表现平庸,实现协同效应的速度相比交易前的预期值相对缓慢。
姜甦唯认为,中国企业在英投资并购过程中最重要的难题之一是如何避免“溢价并购”。“溢价并购”不仅造成大量资金浪费,且大大增加了并购后迅速实现协同效应这一战略目标的难度。导致这种局面的因素至少有三个方面:一是企业的前期调研不充分,对标的资产及其所属行业缺乏充分调研,在起跑线上就远逊于欧洲私募基金或企业等竞争对手;二是由于惯性思维而不习惯于、不愿意依靠专业顾问机构的帮助。专业顾问机构熟悉英国的行业(甚至企业)状况和投资并购的游戏规则,具备广泛的人脉关系,更重要的是在尽职调查和数轮竞标过程中洞悉各种关键问题和风险点;三是英国资产做公开竞标出售的通常周期只有6至8周,中国企业的决策及执行效率不能适应这种并购周期。在存在这三个短板的劣势下,企业如果确实对标的资产“志在必得”,就只有支付溢价这条路可走。
“参股”并购让企业“借船出海”
中国企业走出去所面临的现实情况是:一方面无法在短期内根本解决上述问题;另一方面必须适应国家当前在外汇管理方面的新要求。要实现对英投资的目标,姜甦唯开出的药方是考虑两条途径:一是以“参股”形式与英国企业合作。英国很多家族企业或上市企业为避免对欧洲市场的过度依赖,正在积极寻求在中国发展的机会,但它们普遍不愿出售其全部股权,仅愿出售部分股权——允许中国企业成为第一大少数股东。双方可在中国成立由中方控股的合资企业,共同开拓中国市场;二是参股欧洲的一些私募基金或企业,或在具体并购项目上合作收购,成为并购后企业的第一大少数股东。目前许多欧洲私募基金也愿意借助中国企业的资金和市场资源,来帮助其投资企业发展中国市场,而中国企业则可以依靠对方在投资并购等方面的优势,实现“借船出海”。
推动“一带一路”上的第三国项目
姜甦唯特别指出,中英企业合作合资应积极推动在“一带一路”上的第三国共同投资模式。这不仅是两国政府积极推崇的合作方式,也为两国企业互惠互利、共同发展提供了巨大的潜在市场。中国企业有资金优势,在基建、能源等行业具有丰富的实战经验;英国企业则具有最新科技创新成果和管理复杂项目的经验等优势,并在很多国家特别是前英联邦国家具有丰富的政治资源和人脉网络。中英两国企业的合作投资可以为双方达成助力共赢的良好局面。因此,中国企业如何寻找相关的英国企业合作,在第三国项目上共同开拓市场是一个非常值得研究和实践的模式。
姜甦唯认为,在目前全球化处于相对低潮、全球政治经济等领域的不确定性大增的背景下,中国企业“走出去”更需把控制风险放在首位。上述几种合作模式或可帮助经验不足的中国企业有效地控制“走出去”的风险,把“走出去”的步子迈得更扎实稳健。
(科技日报伦敦5月13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