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星灿烂
本报记者 李 艳
北京大学东门旁的理科楼里,有我国数学爱好者心中的殿堂——北大数学科学学院。张平文在这里有一间小小的办公室。办公室窗户朝着车水马龙的中关村北大街,不论早晚,无数年轻学子骑着自行车从他窗下经过,发出各种叮铃咣当的声响,让他的房间有了热闹非凡的感觉。
这是张平文喜欢的“味道”。
从1984年他由湖南农村来到北京大学求学,再到留校任教,张平文已经在北大待了34年。北大成就了他——一路走来,他是最年轻的教授、最年轻的系主任,不到50岁便成为院士。他也没有辜负北大——他的复杂流体研究闻名遐迩,他将当年冷门的科学与工程计算建成了全国首屈一指的专业。而最让他骄傲的是,走到今天,全世界最好的数学家们都愿意来北大,北大最优秀的学子愿意选择应用和计算数学,北大数学的毕业生们在世界各地大放光彩。
了解张平文的人都说,他科研做得好,管理也做得好,真正是“能文也能武”。
“抢手”的张教授
1992年,北大数学系的优秀毕业生张平文留校任教,两年后他评上了副教授,再两年后评上正教授。1998年,32岁的张平文成了科学与工程计算系主任。彼时,他的同学大多出了国。“我那时候有一种朴素的想法,大家都去了美国,中国也得需要数学人才吧。”张平文说。
他的留校决定让北大数学的老先生们高兴极了,以至于他后来不管做什么,老先生们都支持。
在学术圈,张平文有许多真心相待的朋友。朋友们有过“拉他入伙”的想法,“入伙”的机会有去国外,有留香港,有搞基础数学,有搞应用数学。张平文研究的复杂流体、移动网格方法及应用、多尺度算法与分析在国内外有许多开创性的成就,但是为了找寻适合自己的研究方向,他曾经历了十多年的求索。
“最早,我的老师们都希望我能继续研究基础数学,因为对于爱数学的人来说,基础数学之美是一种执念。但我喜欢做的研究是能把数学之美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的科学。”
所以张平文一下就爱上了复杂流体。因为它既与算法相关,又应用广泛,与材料学、化学、高分子、化工等实际问题紧密相关。
“有用”的张老师
在学生们眼里,张平文真是个“有用”的老师。科研要跟张老师交流,出国得找张老师规划,选导师要跟张老师商量,找工作要找张老师“求推荐”,甚至连买房子缺钱都可能要问张老师有没有闲钱。这是张平文高兴又骄傲的事,对他来说,学生们眼里“有用”的朋友是对老师最大的褒奖。
现在张平文带着一个大团队,8个博士,3个博士后,3个硕士,还有10多个本科生。曾几何时,他也有招不到学生的时候。
20多年前,计算数学还是个不怎么受学生欢迎的学科。“一年报我们系的学生只有7个,最优秀的学生都不选我们。”情急之下,张平文带着研究生挨个敲开学生宿舍的门,向本科生们做宣传动员。
为了吸引更多学生,张平文还想出了妙招。当时很多学生有出国的想法,而大部分的老师不太支持,张平文反其道而行之。他每年为同学开设出国讲座,对于最优秀的学生实行“定点推荐”。从学习到生活到前途,他扮演着一个尽责的“父亲”和朋友的角色。多年过去,张平文还保留着当年的习惯。
明白的张主任
张平文现在有一个重要的行政头衔,北京大学学科建设办公室主任,这个岗位在建设“双一流”的当下显得格外重要。
在学科建设上,张平文是经验人士。他曾经让乏人问津的北大计算数学变成名列前茅的专业。做系主任时,张平文就曾决心改革——把主要的几门专业基础课程教学内容全部修改了,当时他身兼数职,一边进行教学,一边联合同事编写新的教材。
现在,他要在北大学科建设的大舞台上施展拳脚了。“学科建设最重要的是队伍建设。我理解的优秀专业和优秀学校首先就要有优秀的人才。要有最优秀的人来北大工作,要有最优秀的学生来北大学习。”
然而,仅有这些是不够的。“学科要有更大的交叉性,思路要更有前沿性,体制机制要有灵活性,在这个过程中如果有什么东西束缚了,我们就要想办法突破它。”张平文说。
(科技日报北京4月23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