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04月11日 星期二
“史上最严”环保 还差“严惩”配套
杨 雪

    科技观察家

    环保部日前公布了环境资源卫星侦察到的霾情——利用卫星反演等技术,将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划分为若干个3公里见方的网格,并定期对网格范围内大气污染程度进行监控分析,最终得出的结果可精确到乡镇甚至街道。

    借高科技手段织就恢恢天网,令藏匿于华北平原的排污大户无所遁形,环保部此举值得赞一个。

    为打蓝天保卫战,环保部近来可谓连放大招,各项督查行动常被冠之以“史上最严”。

    针对京津冀及周边传输通道“2+26”城市,环保部即将开展为期一年的大气污染防治强化督查,对这些城市空气质量改善情况按月排名,将考核结果与政绩挂钩。如此看来,惩污治恶的天罗地网已拉开阵仗。

    或许可以用猫和老鼠来形容环保督查和偷排企业的关系。

    对于那些主要靠牺牲环境获取利润的“散乱污”企业来说,环保要求等于扣住命门、断其财路。因而,求存的“老鼠”会随“猫”的智商升级而不断进化:环保部门检测设备技术水平不断提升,环保数据造假者的花样也随之迭出。所以,执法查处并没有因为技术升级而变得容易起来,企业环保数据造假一直层出不穷。

    而且,从相关案例中不难找出规律,即使“老鼠”被抓住,处罚金额不过几十万元、几万元甚至几千元,就算已有顶格处罚的个案,但和违法获利相比有如九牛一毛;尽管也有个别相关负责人被拘留的情况,但每个违法者是否都受到了应有的惩罚?那么,为什么不用低廉的违法成本换取高额利润呢,企业都是善于算账的,地方相关部门也是善于平衡的。

    违法成本低于守法成本,企业必然从“恶”如流,这块环保界当仁不让的“老牛皮癣”一天不去,保护环境就只能是今天进一步,明天退两步,用北京话说,就是永远那么“肉”。

    锻烧这柄闪耀科技之光的环保利剑,如没有一把“严惩”之火配套,难言“史上最严”。但是,个中相关利益方众多,执行查办惩处难度殊大,环保部一家之力远难应付得来。保卫蓝天,让违法排污企业付出“付不起”的代价,不能让环保部孤军奋战。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