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04月07日 星期五
裂变智慧 探究真理 乐道学问 甘于奉献
——记湖南省核设施应急安全作业技术与装备重点实验室科研团队
唐德文 王湘江
邹树梁教授指导团队成员做实验

■聚 焦

    核能作为一种清洁能源备受政府推崇。如何保证核设施在应急情况下安全作业?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在每个环节如何起作用?湖南省核设施应急安全作业技术与装备重点实验室科研团队在不断地跟进着这些问题。

    结合国家核工业战略发展,邹树梁教授带领团队实现多学科交叉融合,思维裂变与扩展,营造了良好的学术氛围。具体到每一个科研问题,邹树梁和团队成员都坚持深入现场、反复试验,不懈怠每一个细节。

    队骨干成员唐德文博士后在邹树梁教授的带领下,迅速的融入核应急安全领域。为攻克核燃料循环后处理系统某关键设备的可靠性技术难题,在国家核能开发、国家国防基础等科研项目的资助下,唐德文博士后等骨干成员多次深入西北某核基地开展现场试验,成功研制出核燃料循环后处理某关键设备模拟样机和故障监测系统样机,申请并获得一批国家发明专利和软件著作权,获得湖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面对国家核设施退役、应急救援技术与装备等方面发展的需求迫切,团队骨干成员紧密围绕核设施退役装备的放射性监测与屏蔽技术难题,在湖南省科技重大专项、湖南省军民融合专项等科研项目的资助下,多次深入核设施退役现场、获取第一手资料,提出有效、可靠的技术方案。6年时光,团队攻克了高放射性环境下仪器仪表的抗辐射加固技术、安全作业过程3-D动态数值模型及抑尘装置、双层驾驶舱微正压密封技术及安全作业驾驶舱等5项关键技术,并研制出具有南华大学知识产权的防辐射核设施退役技术与装备,申请并获得国家发明专利和软件著作权。

    团队成立之初,条件非常艰苦——没有场地,没有设备,为了克服科研场所与实验场地严重不足的困难。经多次努力,在有关部门和单位的大力支持下,争取到校办企业的临时工用房和废弃仓库。从科研经费中挤出近60万元对临时工用房进行维修,使废弃仓库变为实验室,为团队开展科学研究和实验设计提供了保障。2016年4月的一天夜晚,倾盆大雨持续了一整晚,洪水肆行,由于实验室外的排水管道压力过大,大量雨水来不及进入下水管道,就直接涌入实验室,地面积水很深。在这紧急时刻,唐德文博士后和闻讯赶来的师生冒着倾盆大雨,在过膝的泥水中,积极抢救设备、疏通管道,经过大家共同排涝抢险,使实验室的科研仪器设备免受损折,经历了创业之艰难,倍加关心爱护科研实验环境。

    团队的成长与发展离不开对学术的执着追求,离不开对科研的不断进取。每一次研讨会,不同专业的师生不断喷发出智慧的火花,使每一个科研数据力求精准。为拓展学术视野、丰富知识层次、紧跟国际前沿,团队采取走出去、引进来的方式,积极参与各种国际学术交流活动,多次邀请中科院和工程院院士来校作学术报告和科研指导,多次邀请德国核设施退役专家、工业4.0专家等国外教授来实验室交流。

    团队更离不开共产党员的模范带头,团队中90%的教师和60%的研究生为中共党员,每一次科研攻关,党员都发挥了很好的带头作用。2012年,唐德文、郭平辉、王湘江等党员教师带领10多名博士、硕士研究生连续3个月深入西北某核军工试验基地,对相关核设施的运行状况进行现场监测和数据记录。为获取宝贵的第一手实验数据打下了良好的基础。2014年,党员唐德文老师曾身着厚重的防护服,带领10多名研究生在炎炎烈日下进入放射性环境中进行实地考察,连续工作四个小时顺利完成数据采集任务;党员王湘江教授为了解某设施运行环境,曾深入试验现场。正是这样一支心系国防科技工业、勤勉务实、甘于奉献的队伍,在学校的教学科研工作中留下扎实的脚印。

京ICP备0600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