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界新鲜事
人与人之间,可以用哭、笑等表情感知对方的情绪。但人机之间,缺乏一套统一的“话语体系”,让机器人——这位“呆萌青年”看懂人类的一颦一笑。近日,在ISO/IEC JTC1/SC35德国柏林会议上,由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和上海智臻智能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小i机器人)三家单位共同提出的“信息技术情感计算用户界面框架”标准提案,通过国际投票,获得正式立项(项目编号:ISO/IEC 30150WD)。
“在人机情感交互领域,这是第一个国际标准。”该标准起草人之一、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人机交互实验室主任王宏安对科技日报记者说,情感交互已经成为人工智能领域的热点方向,但目前人机情感交互信息的处理方式多种多样,情感描述方式、情感数据获取和处理过程、情感表达方式等均缺乏统—的标准。
“就像分辨颜色,什么是蓝色、什么是红色,机器人不知道。要给它输入颜色RGB值,设立了标准,机器才能统一识别。”王宏安说,机器进行情感识别也是一样的道理,要让机器读懂什么样的表情是愤怒、什么样是伤心,也要有相应的标准。
据王宏安介绍,此项标准为情感计算用户界面领域标准的第一个标准,该标准主要围绕情感计算用户界面的基本概念、情感交互过程、情感交互技术框架等方面给出规范性描述。后续还需要对情感的分类和表达,情感计算用户界面的功能接口,情感表达与呈现以及情感数据集等四个部分内容分别制定更详细的标准。
2015年9月,在日本北海道举办的ISO/IEC JTC1 SC35全会上,“当时我们看到,韩国在主导面对面语音交互标准项目工作,日本在主导图形用户界面技术标准,感觉人机交互领域标准发展形势逼人。”正是这股紧迫感,让标准小组意识到,在人工智能这一新兴领域,中国完全有技术积累和应用基础为国际标准贡献力量。
就在那个时候,王宏安所在的实验室正在进行情感交互技术方面的研究,并且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值得一提的是,实验室成功实现了非特定人的连续情绪识别技术,相关成果在小I公司进行了试用,效果不错。更为关键的是,在王宏安看来,情感信息对提升人机交互的用户体验和可用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在当时国内外没有情感交互方面的标准,于是在后续会议上中国代表团提出了相关提案。
“提案得到了与会各国代表和专家的高度评价,并建议我们在今年的柏林会上提交立案建议书。”王宏安说,而后这份情感交互标准就在柏林会议上正式立项,拥有了自己的项目编号。
标准起草人之一、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高级工程师王静向科技日报记者透露,整个标准的编制工作大约需要三年的时间。“标准还需要经过多次的修改,并提交国际标准会议进行投票审核,同时听取国际同行及专家建议,最终标准成型还有待时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