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然丝语
两会舆论舞台,充满种种对当下和未来的探讨。今年有一个为特殊企业群体呼吁的声音——互联网时代下,中国古老的民族产业,何去何从?
全国政协委员李奇携这一提案上会,他企盼那些“老字号”们万不可倚老卖老,应与时俱进,传承工匠精神,社会应营造理性的消费环境,让优质的民族品牌和产品得到尊重和信任。
你我印象中,前门大街上一溜儿“老字号”的牌匾擦得锃亮。实际上,这个群体正在市场经济中备受“煎熬”。目前,全国由商务部认定的中华“老字号”是1128家。发展状况良好的仅占20%到30%,不少经营情况欠佳,10%属惨淡经营,甚至处于“僵尸”状态。
市场经济条件下,优胜劣汰是铁律。一些“老字号”品牌的没落,原因有许多:知名度下降、资金短缺、机制不顺……但更重要的一点,是很多品牌不能及时通过创新推出符合时代潮流的产品。
旧时王谢堂前燕,却没有飞入今日百姓家。现在,一度在市场经济大潮中沉寂的“老字号”们,到了重新擦亮金字招牌、更好回归老百姓生活的时候了。
我们国家正在走向复兴,需要向世界重新介绍自己的“名片”。打造这张名片的最佳材质,就是文化。作为一个极具穿透力与持久力的文化载体,“老字号”不仅仅是商品,它表达的是中国人独特卓越的生活方式、传递的是穿越时空、启人心智的文化力量。新形势下,“老字号”发展具有天然的文化优势。
特别是今天,创新驱动、品牌强国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国内消费升级为以“老字号”为代表的文化消费带来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依托自身深厚的底蕴,只要能够顺应潮流加快创新,“老字号”完全可以焕发新的青春。社会各方面应共同努力,为其创新转型营造良好环境,将其真正打造成为传播中华文化、发展民族产业的一张亮丽名片。
莫道桑榆晚,且以创新为翅,天时地利,“老字号”振兴可期。